【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高校民俗学学科建设
   高校民俗学课程与教材
   民俗与中小学乡土教材
   民俗学学位论文题录
   全国民俗学研究生暑期学校
   公开课(MOOCS)

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首页民俗与教育学位教育与招生信息

“狂言”回乡──日本大师北大详解“狂言”文化
  作者:记者 张蕊/文 魏来顺/摄影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9 | 点击数:21218
 

 

·关联报道·

日本“狂言”大师野村万作访华

北京周报 2009-05-14

日本“狂言”大师野村万作

  值此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之际,日本“狂言”大师、“人间国宝”野村万作率其长子、著名表演艺术家野村万斋一行于2009年5月13日来华访问,并于5月15日晚19时在北京长安大戏院隆重举行“2009年日本传统舞台艺术‘狂言’访华友好公演”活动。

  5月13日下午,在北京长富宫饭店举办了此次公演的新闻发布会。野村万作在致辞中说:“众所周知,能、狂言起源于中国的散乐、散曲,之后在日本逐渐成长与发展。也可以说是日中文化交流历史的典范。1976年以来,我作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的一员多次访华,通过狂言公演、交流会、电视记录片等形式,积极参与了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之所以我有这种对中国的独特感情是因为我曾经观看过梅兰芳、袁世海、李少春等艺术家的访日演出,并被他们所感动。”

  野村万作一直敬仰中国文化,曾多次访华演出,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1998年,他与中国著名昆剧表演艺术者——张继青女士合作演出“秋江”,这是中国“昆曲”和日本“狂言”的第一次合作,得到了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日中之间的传统剧目以及独特的艺术应该互相学习,互相探讨,找到他们的共同点,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野村万作说。

  野村万作的艺术在日本受到高度评价,2007年被授予艺术家最高级别的“人间国宝”的荣誉。此次来华演出之际,为高度肯定野村先生的艺术造诣,促进中日两国戏剧更深入的学术交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将于5月15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授予野村万作“名誉教授”的称号。

  此次公演的3个剧目——《三番叟》、《棒缚》、《茸》,是“野村万作、狂言十八选”中的经典作品,凝聚了野村先生长期艺术生涯的心血。“狂言被称为人间赞歌。其特点是在舞台无论是怎样的对立,但是到了幕后他们都会握手言和。通过这次公演,我想把狂言的真髓以及其幽默介绍给各位观众。有句话叫做‘鞭策老驱’。为庆祝中国建国60周年,并祝愿日中两国之间的交流能够长远、充实、更上一层楼,我会在《三番叟》祝福舞的表演中展现给各位观众。” 野村万作说。

  

  背景资料:

  野村万作

  1931年生于东京,日本重要无形文化遗产传承人物(“人间国宝”称号)。从师于已故祖父初代野村万斋及已故父亲第六代野村万藏。首次登台年仅3岁。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现任“万作之会”会长。

  狂言

  狂言是日本古典剧种之一,创始于室町时代(1932年之至1573年)初期,于江户时代(1600年至1867年)发展成熟。原在“能剧”演出的间隙中插演,所以“能剧”和“狂言”合成为“能乐”,同出于农村祭神的“猿乐”(类似中国唐代的“散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狂言”逐渐摆脱对“能剧”的从属地位,趋向于独立演出。“狂言”是小型喜剧,情节简单,每出戏不过2至4个角色,以当时的口语演出,演出时间大约20至40分钟。上场的主角称为“仕手”,配角称为“胁”。具有代表性的演出程式,一般先由仕手或胁上场报名,然后主配角一问一答,逐渐展开情节,酿成矛盾,当局面激化,对立达到顶点无法解决时,便由对立的一方逃走了事。“狂言”在兴起初期并无固定台本,靠师徒之间口传,后来有了备忘的剧情纪要,由演员在台上即兴发挥。到江户时代才形成固定的台本,所有台本都是由“狂言”演员创作,经过多年演出逐渐定型。现在保留的剧目共有260个。“狂言”取材于普通人物的身边琐事,除祈福祝颂的神佛戏外,基本上都是幽默的喜剧,以当时的社会习俗为背景,针对世事人情的纰缪,痛加讥刺和嘲讽。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大讲堂新闻 2009-5-15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
下一条: ·[叶舒宪]后现代知识观有助于重构多元文化理念和历史观
   相关链接
·[毕雪飞]牛郎织女故事在日本中世的生成与叙事观的转变·[姚琼]从怨灵到御灵:论古代日本御灵信仰的形成与吴越文化的关联
·[吴珂]微观视角下的“日本遗产”制度批判:物语建构、乡土逻辑与双方向利用·[王京]近代日本的中国民俗研究与相关收藏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李琳]文昌信仰在越南的传播与越南科举文化
·[程梦稷]拟效、挪用与回应:从近世日用类书看“山海经图”在江户日本的流衍·[孙敏]母题共享与话语耦合:日本英雄祖先故事的信仰图景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传说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陆薇薇]日本灾疫叙事中的妖怪传说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3)”在山东大学开幕·[岛村恭则]柳田之外:日本民俗学的多样化形态与一贯性视角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研究的新动向·[刘雪瑽]《山海经》传入日本年代再考辨
·[王晓葵]“休闲”中的文化记忆——以日本的“花见”为例·[毕雪飞]丝绸之路的开拓、往来与牵牛织女传说在日本的传承
·中日民俗学学术交流论坛(2022):现代社会的民俗与现代民俗学·[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