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有关文献记载,中国在唐朝时已有‘散乐’,而‘散乐’又是‘狂言’的一个早期祖先,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是狂言的一个故乡。”日本狂言大师野村万斋先生如是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周年,促进中日文化友好交流,受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的邀请,日本著名狂言大师野村万作、野村万斋率团访华。5月14日下午,狂言表演团首先来到北京大学,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多功能厅就狂言艺术的表现形式和精神魅力,与广大师生展开了一场丰富而生动的交流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要由野村万斋先生的狂言解说、石田幸雄先生的狂言戏装解说以及狂言名剧《棒缚》的现场演绎三个环节组成。在研讨会开始前,北京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向狂言大师野村万作先生赠送了纪念品。
吴志攀常务副书记向野村 万作先生(右)赠送纪念品
由于出演过著名的《阴阳师》系列,即便在中国也享有很大知名度的野村万斋先生一出场便赢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从狂言艺术的渊源到它一路走来的代代传承,再到其中稳定不变的表演程式,万斋先生娓娓道来,在讲到表演环节时,他更是即兴做起了现场示范,其幽默诙谐的风格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人。
日本狂言师野村万斋先生
狂言是一种兴起于民间,穿插于能剧剧目之间表演的即兴简短的笑剧,是猿乐能与田乐能的派生物。狂言与能一样,同属于日本四大古典戏剧,距今已有六百年的历史。狂言不仅通过幽默的方式展现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或事件,对贵族阶层施以讽刺和嘲笑,其更深刻的魅力在于,它注重揭示人性的弱点。并且因为其作品都是从庶民的生活中取材,再以当时的口语演出,所以比起能剧更能被广大劳动人民所接受,而成为一种最为典型的平民艺术形式。
“日本文化重视传承,所以一些传统的艺术能够保存下来,但是这些传统的艺术又必须和当今生活相联系,如果毫无关联,就引不起人们的兴趣,即使是传统,也将很难得到保存。”万斋先生指出,“狂言正是这样的一种艺术,它表现的就是普通的人生,虽然有愚昧夸张的成分,但在看过之后,每个人都能从剧中找到自己影子。”狂言表演中有很强的程式性,体现了极大的日本文化认同,如果不了解日本文化,会让人看得一头雾水;而同时狂言表演也在一些细节上保留了生活化的元素,可以让外国观众也能会心一笑。
着装展示
与万斋先生的幽默诙谐稍有不同,石田先生则显得更为儒雅谦和。在进行着装展示时,石田先生解释道:“狂言演员的换装是在后台进行的,一般是不能让外人看到的,今天为了给大家作展示,就放在前台了。”狂言的换装是一个严肃的过程,讲究演员的渐渐入戏,即一旦服装换好,演员就已经忘却自身,而进入戏中的角色。稍后,石田先生还拿出了狂言表演的面具,一一解释面具角色。在狂言表演中,面具的加入能带来“瞬间切换”的艺术效果,亦是日本艺术重视将人的心灵震撼集于一瞬的一个体现。
日本狂言师石田幸雄先生讲解面具
接下来的《棒缚》示范表演是本次研讨会的压轴环节。尤其是狂言大师野村万作先生的出场,更是将研讨会推向高潮。万作先生虽年事已高,但在诠释大名这一高傲狡猾但又不乏喜剧色彩的角色中,其深邃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技艺,无不令在座师生深感叹服。而万斋先生和深田博治先生也将侍者太郎、次郎滑稽生动的表情动作演绎得淋漓尽致。在场师生表示,对于他们5月15日将在长安大戏院的正式公演深感期待。
狂言名剧《棒缚》示范表演
万斋先生表示,十分荣幸能够在北大与师生共同交流狂言艺术,希望狂言艺术能够拉近彼此距离,增进友谊。
在唐朝散乐已经消失的今天,日本却将早期的中国艺术发展成新的艺术形式,一直传承至今,观看狂言,亦是对辉煌灿烂的中国古文明的一种深切回望,但于此之余,如何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国文化,少一点空空回望的遗憾失落,也许正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北大讲堂新闻 2009-5-15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