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口述与文字 谁能反映历史真相
  作者:定宜庄 徐新建 彭兆荣 刘小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5-11 | 点击数:11285
 

  二、人不只是社会和经济的存在体,人还是故事的讲述者。

  彭:我做过瑶族的口述研究,在这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的叙述不是我们的学科范围和学习价值体系想要做的。比如我们试图通过他们的口述,找到某种历史事实。而实际上他们讲的和我们的追求、奉行的原则经常相悖,很难被我们的知识体系所证明。但是他们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巨大的质问:我们这种原则的依据究竟是什么?他们可能完全通过编故事,通过口占式、即兴式和口耳相传去构建历史。他们没有文字,不能在文本上向源头方向追溯,但他们有一种符号记忆。有些需要记忆的东西,他们会用符号给你一个终极性的回答:我们的祖先就是这样的。对于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他们经常会忘记;但通过叙述,他们每个人都成了族群历史的创造者,叙述成了他们最根本的认知世界的方式。

  这是一种历史制造。在这种情形之下,口述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方法,而是建构历史、建构族群认同的不可缺少的要件。它应该作为历史的一部分被认识、理解。

  定:这实际上就形成了另外一种原则。

  彭:对。我们的原则是寻找“历史事实”,而他们的原则启示我们,也许更重要的是寻找事实背后的“社会真实”。哪怕这个事实是编出来的、想象的,但是编出来的和事实本身一起构成了这个族群真实的历史存在。

  理查德森讲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通常我们把人理解为一个经济存在体,或者一个社会存在体,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实人还是一个故事的讲述者,故事的倾听者。每一个人都活在故事中。听故事的其实也是在讲故事。我们为什么要做知青史、满族妇女史,表面上看,你是在听人讲故事,而实际上你自己也在讲述。这是一种选择,你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选择这个人讲这个故事?与其说他在讲,不如说你在讲,因为你觉得此时此地需要用这种方式讲这种故事。所以口述史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它的意义要大得多。

  徐:把口述变成文字和新的文献,就好像为口述找到一个合法正统的地位。这个制造和变化的过程实际上抹煞了口述的本质,表现出一种文本中心主义的倾向,认为只有文字才靠得住,才能传下去。实际上,民间的那些故事、传说等等也是人类精神交往的重要方式。不可否认,声音的魅力在现代化社会中被淡化了。

  定:视觉与听觉对于受者的感受是不同的,这一点我有很深的体会。

  徐:还有一个是对文化发展方向的挑战。面对文化一元化的趋向,口述史提醒人们,文化是多元的。不同族群、不同阶层的人以不同的讲述方式表明不同的文化存在,每一个人以自己的方式加入到社会叙述中,这是他们的基本需求和权利。当一个东西成了边缘的支流的时候,很容易被遗忘;而中心的主流的东西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所以口述史出现在史学和社会当中,其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彭:在人类学实验民族志中有一种叙事表明口述史的一种新的进展,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生命史叙事。最近有一本书叫《林村的故事》,作者是美国的一位人类学教授,前些年在我国闽南一个村子进行田野调查。他用一种新的田野方法记述个人(包括自己和访谈对象)的生命轨迹。他关注的不是来自不同的阶层、性别、年龄、职务的人们所讲述的故事,而是要说明,只有在那块特定的土地上才能生长出这样的生命群体,才会有这样的故事。也就是由特定的地方、特定的人群和特定的故事这三者结合而形成的生命形态。

  定:就是说种子什么样,长出来果实就是什么样。

  彭:对。好比香蕉,为什么在这个地方会长出这样的香蕉。

  定:我做满族妇女口述的时候,满族老太太那种特有的语调和神韵给我印象特别深。在付诸文字时如何保留这些特色是让我觉得特别难做的事。

  刘:我记得小时候北京下层语言特别丰富,特别生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人们说话开始往官话上靠。现在很难听到原来那些东西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3年5月25日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初雪]学科与流派:口述史学与民俗学基本理论管窥
下一条: ·[钟少华]中国口述史学漫谈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李鹏]文字文明的溯源:人文纪录片《汉字五千年》的神话学阐释思考·[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
·[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马荣良]虚构与真实·[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杜琳宸]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王丹]语言文字类民间游戏的教育功能研究·[王宪昭]试析记史性神话的历史真实与文化真实
·[高健]无文字的“起源”神话与“无文字主义”·[李斯颖]德宏傣族族源神话的多元叙事与文化记忆
·杨利慧:抢救性建设京津冀大运河口述史影像库·《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天津发布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