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有资格评说历史
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评说历史,但中国社科出版社还是排出了一个很有可读性的阵容。其中有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国共两党都搞过特工的“双面间谍”,有曾经一辈子服务于大陆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受尽磨难的传教士,有在“文革”中深受迫害曾目睹老舍轻生的学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走向生命晚境或是临终时,终把自己曾藏于心底的经历无所顾忌地口述出来,好像对此生有个总结或交待,对已逝者公正追忆、良心终可以安稳……
出版他们的口述,有一种抢救历史的意味。冯其庸说:“我们这个时代,从20世纪走到21世纪,现今70岁以上的人,所经的事情可多了,其中选择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他作口述历史的记录,这等于是抢救了历史。例如张学良这样的人,其意义更为明显。但社会是多方面的,人也各有不同,所以口述自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不拘一格的,只要对社会有益,只要值得做,就应该去做。”
这些口述者都是近百年曾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幸福而奋斗的人,哪怕是走在截然不同的路上,但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风景,殊途同归,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社科院的口述历史
社科出版社推出的“口述历史”既是学术的、也是商业的。出版社想用高档次的可读性进行商业上的突围。他们的《口述历史》每3个月出版一辑,每辑约20万字,配发相关的照片,力求图文并茂。第一辑已经在2003年秋天问世。《口述自传丛书》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龄知名人士为传主,由学者或作家与传主合作完成,一传一书。已有许福芦的《舒芜口述自传》、刘延民的《文强口述自传》和蔡彻的《黄药眠口述自传》3种问世,还有几种正在编辑中。近日将要推出的还有《中国知青口述史》和《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后者是一本研究口述史学的理论专著。
第一辑和第二辑选登的口述历史作品题材较宽。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已经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比如,口述者王元元是胡耀邦的忘年交,由于父母的关系,她在少女时代便认识了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她回忆了胡耀邦在“文革”中和改革开放后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读来十分亲切。这是那些与胡耀邦在工作中相识的人们的回忆录所不能替代的。又比如陈明远整理的吴祖光回忆盛家伦。过去人们只知道盛家伦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本文让读者了解到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还有梁戈亮口述的乒乓外交、余秋雨口述的老舍之死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4-10-2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