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沙林]谁述历史可凭信
—— “口述历史”努力不当“小女孩”
  作者:沙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11-05 | 点击数:6909
 

  谁有资格评说历史

  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以评说历史,但中国社科出版社还是排出了一个很有可读性的阵容。其中有毕业于黄埔军校、在国共两党都搞过特工的“双面间谍”,有曾经一辈子服务于大陆的基督教女青年会、受尽磨难的传教士,有在“文革”中深受迫害曾目睹老舍轻生的学者……“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在走向生命晚境或是临终时,终把自己曾藏于心底的经历无所顾忌地口述出来,好像对此生有个总结或交待,对已逝者公正追忆、良心终可以安稳……

  出版他们的口述,有一种抢救历史的意味。冯其庸说:“我们这个时代,从20世纪走到21世纪,现今70岁以上的人,所经的事情可多了,其中选择各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他作口述历史的记录,这等于是抢救了历史。例如张学良这样的人,其意义更为明显。但社会是多方面的,人也各有不同,所以口述自传,也应该是多方面的,不拘一格的,只要对社会有益,只要值得做,就应该去做。”

  这些口述者都是近百年曾为中华民族的进步幸福而奋斗的人,哪怕是走在截然不同的路上,但不同的路上有不同的风景,殊途同归,都是中华民族的好儿女。

  社科院的口述历史

  社科出版社推出的“口述历史”既是学术的、也是商业的。出版社想用高档次的可读性进行商业上的突围。他们的《口述历史》每3个月出版一辑,每辑约20万字,配发相关的照片,力求图文并茂。第一辑已经在2003年秋天问世。《口述自传丛书》以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领域的高龄知名人士为传主,由学者或作家与传主合作完成,一传一书。已有许福芦的《舒芜口述自传》、刘延民的《文强口述自传》和蔡彻的《黄药眠口述自传》3种问世,还有几种正在编辑中。近日将要推出的还有《中国知青口述史》和《与历史对话:口述史学的理论与实践》。后者是一本研究口述史学的理论专著。

  第一辑和第二辑选登的口述历史作品题材较宽。一些鲜为人知的史实,已经引起读者极大的兴趣。比如,口述者王元元是胡耀邦的忘年交,由于父母的关系,她在少女时代便认识了担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她回忆了胡耀邦在“文革”中和改革开放后的许多日常生活细节,读来十分亲切。这是那些与胡耀邦在工作中相识的人们的回忆录所不能替代的。又比如陈明远整理的吴祖光回忆盛家伦。过去人们只知道盛家伦是一位著名的歌唱家,本文让读者了解到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思想家。还有梁戈亮口述的乒乓外交、余秋雨口述的老舍之死等。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4-10-24

上一条: ·[钟宝贤]“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的社会意义
下一条: ·[齐小新]口述历史在美国刍议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