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述史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口述史

左玉河: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
  作者:中华读书报记者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9-19 | 点击数:9616
 

  读书报:人的回忆往往不可靠,并且不可避免地带有主观性,那么,从历史学的角度,从普通读者的角度,该如何看待口述史的真实性呢?口述史作品吸引人的一个地方,或许是它传达出口述人的倾向、情绪,因而平添一种真实感和生动性,似乎,关于历史的“主观表达”要比“客观叙述”更好看,是这样吗?

  左玉河:口述历史具有源于记忆、主观性较强、不够稳定等特点,故不断受到人们的怀疑和误解。人们不止一次地质问我:口述历史能否给予“历史的真实”?我的回答是:口述访谈中纯粹的中立和不介入是不可能的。

  口述历史是访谈者和受访者共同参与才能完成的。真实是口述历史的价值所在,但口述历史要求的真实,不仅仅是口述访谈录音整理的“真实”,更重要的是受访者所口述的“历史内容”的真实。因此,整理访谈录音无论再“真实”、再“原汁原味”,也无法保证口述“历史内容”的真实;口述历史的真实与否,主要取决于受访者口述“历史内容”的真实与否,而不完全决定于整理者是否忠实于访谈录音。

  要求受访者所讲的一切都符合“客观事实”,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口述者无意作伪造假,而是抱着实话实说的真诚,但因为其当时的见闻条件、历时记忆在一定程度上的必然失真、以及不可能不加进的主观因素等,对历史事件的忆述也不可能完全符合已逝的客观真实。虽然口述历史作品中大量反映口述者的“主观表达”比“客观叙述”更好看,但其可信度往往相应降低,这是口述历史访谈中需要警惕的。

  读书报:我们知道,口述史的撰写者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记录者,他提出问题、引导受访者的讲述、对记录下来的内容进行取舍,因此,他在整个过程中都有很深的介入。您认为这种介入的限度在什么地方?像唐德刚写《胡适口述自传》那样大量地以文献补口述之不足,详加注释的做法,您以为如何?

  左玉河:因受访者有记忆上的局限,更要求访谈者和整理者大胆介入,用相关文献的补充与互证口述史料,纠正受访者记忆的失误。访谈者是以互动的方式与受访者合作的,他要提问题,针对受访者的回应做追踪,并提供人名、日期和其他一般人容易遗忘的资料来协助对方。整理者要对照文献档案,对口述的失真失实处、记忆的偏差处,或征求口述者意见后做出改动,或由整理者自行做出适当的校正性注释。

  像唐德刚那样以相关文献补口述之不足而详加注释的做法,是口述历史中必不可少的,但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访谈者的介入及用文献补充,并不意味着访谈者在整理口述录音并加工制作成著作时可以随意改变受访者的口述访谈录音。有些访谈者为使口述历史著作有“可读性”,在撰写笔法上采取了“灵活”一些的做法。这种“笔法”是很危险的,将会有损于口述历史的真实性。有可能迁就“可读性”而无意中牺牲“真实性”,在原则上是不能允许的。这个原则,就是访谈者介入的最后底线。口述历史注重的是史学家特有的“秉笔直书”,不是文学家“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表述技巧。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国学网-中国经济史论坛 2008-08-22

上一条: ·[熊月之]口述史的价值
下一条: ·[钟宝贤]“口述历史”(Oral History) 的社会意义
   相关链接
·[王丹]舞蹈口述史的理论构塑与应用价值研究·[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周玉洁 梁莉莉]以“记”载“道”:传统手工艺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口述史访谈的实践与思考·[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苏明奎]运河文化遗产的生活化传承:北运河流域民间花会的历史记忆与地方实践·[孟令法]对象、方法与理念:家庭民俗学发展谫论
·[朱刚]作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
·[王杰文]超越“文字中心主义”:重估顾颉刚先生的民俗学方法论·[惠嘉]民俗学—民间文学“穷举式”语境研究的反思
·[康丽]从性别麻烦到范式变革:中国女性主义民俗学的建设·[安德明]“讲好中国故事” 在人类文明交流中的方法论意义
·[江帆]地方性知识在民间叙事中的嵌入策略及其功能·[杜韵红]作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方法论的博物馆现象研究
·[邹元江]昆剧“传”字辈口述史的当代意义 ·[周大鸣]三十而立——中国都市人类学的发展与展望
·[巴莫曲布嫫]以口头传统作为方法:中国史诗学七十年及其实践进路·[陈悦]妖怪学的历史、理论与方法
·[张志刚]中国民间信仰研究的几个关键问题·[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