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张勃]历史民俗学的奠基之作
——六卷本《中国民俗史》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综述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12 | 点击数:11498
 


       2008年6月14日,北京师范大学、人民出版社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校第三会议室,联合主办六卷本《中国民俗史》(钟敬文主编,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首发式暨钟敬文历史民俗学思想研讨会。来自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项目规划办公室、人民出版社、中国文联、中国历史博物馆、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鲁迅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西北大学、温州大学、上海大学、美国印地安那大学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本书的责任编辑、部分作者共60余人,济济一堂,祝贺《中国民俗史》出版。与会人员回顾了本书的成书历程,并就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钟敬文先生的学术思想、作为民俗学分支学科的历史民俗学的相关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研讨。

        1、对《中国民俗史》成书过程的历史回顾

      《中国民俗史》课题是经人民出版社编辑乔还田、张昭军提议,由萧放协助钟敬文先生申请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0年度),可谓八年磨一剑。人民出版社社长黄书元回忆说:“本书约稿时间是在2000年春节后,钟敬文先生在2月22日亲自与人民出版社签订合同。钟先生生前把本书的撰写比作是文化的长城,并自豪地说,‘这套书出来了,就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宝贝’。”在这次座谈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王宁也深情地回忆了钟先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对中国民俗学事业发展和该课题的指导与付出。
      《中国民俗史》的写作并非一帆风顺。2002年1月,钟先生不幸去世,民俗史写作工作一度停滞。乔还田回忆了当时的担心:“旗帜不在了,下面还能不能干下去?他这个学术体系、指导思想还能不能贯彻下去?我们出版社有这个担心。”作为该书主要的责任编辑,他目睹了作者们的通力合作:“后来在刘魁立教授、萧放教授努力下,再次召开了写作会议,《中国民俗史》写作又走上了轨道。”大家普遍认为《中国民俗史》是在钟敬文先生的指导下群策群力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魁立更将其视为“一个集体创作的成功的范例”。

        2、关于《中国民俗史》价值、特点的认知评价

        对《中国民俗史》价值的讨论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内容。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充分肯定了它的学术价值、现实价值、思想史价值和对民俗学学科建设的重要意义。
        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唐伟认为该书凝聚了钟敬文先生最后的心血,是中国第一部以国家课题形式出版的中国民俗史研究著作,它对我国上起先秦下至民国的民俗起源与发展做了动态的、多角度的系统描述和分析,不仅是对中国文化史的重要贡献,也丰富了世界人类文化史的研究内容,学术价值巨大。黄书元认为该书是一部涵盖我国各民族特性、极具有原创性价值的学术专著,可以让读者穿越时空隧道,进入那久已尘封的时代,从中体味中国民俗的精深和奥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尹虎彬认为,这套书从历史材料中搜罗了关于民众生活文化的大量材料,把它们作为一个史的脉络梳理出来,是中国民俗学的奠基之作。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勤建从与关注重大事件重大人物的传统历史学科比较的角度,指出《中国民俗史》是对中国历史上所忽视的民众史的重新梳理和定位,从而具有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填补了传统历史学科的空白。上海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黄景春认为该书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员叶涛在检点先前出版的大都由历史学家撰写的民俗史著作的基础上,强调了这套《中国民俗史》的特殊性,是“由民俗学家来主编、当中一直贯穿着民俗学家对民俗史认识的第一部著作”。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李松则认为《中国民俗史》作为钟敬文先生亲自领导实践的历史民俗学的重要成果,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价值。
       在充分肯定该书的学术价值之外,刘魁立还高度评价了该书在传统复兴的当下所具有的现实意义,李松认为它“为我们文化遗产保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基于历史传统的对照和借鉴”。中国文联研究员刘锡诚同样从推进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角度强调了它的现实价值。北京市海淀区教育局特级教师连树声则从研究传统民俗的现实意义的角度肯定了《中国民俗史》的现实意义。
       有些学者认为该书是对钟敬文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因而具有思想史的价值。比如王宁教授提到,该书体现了钟敬文先生提出的“文化三层次”说和民俗学知识三个来源的学术主张。刘锡诚说该书“完满实现了钟先生生前的设想和计划”,可以视为“钟老晚年学术思想的一个结晶”。连树声认为这一巨著是我国民俗学极为伟大的科研成果,是钟敬文先生历史民俗学思想的辉煌体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俗学与文化人类学所所长、教授万建中亦从中看到了钟先生关于如何书写中国民俗史的一些理念和立场。
       历史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科之一,是揭示民俗史与民俗学史发展演进过程的学问。刘魁立、刘锡诚、陶立璠、陈勤建、刘铁梁、黄涛等专家学者都高度评价了《中国民俗史》对于历史民俗学和民俗学学科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语系副教授陈岗龙认为这部《中国民俗史》,为中国民俗学的学科建设奠定了一个很好的基础,给民俗学学科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增添了关于中国民俗史方面的一个必读书目。
      此外,也有学者对本书的学术特点进行了总结。黄书元认为该书按照钟老的总体思路,系统地再现了中国民俗延展、传承的演进轨迹,具有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多视角、全方位展现了五千年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民俗特点以及彼此间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并对各类民俗事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描述与阐释;二是在体系方面有所突破。钟先生生前不仅强调对一般民俗事象的历史描述,还提倡再现民众精神和物质文化史、物质生活史。与同类专著相比,该书增加了民间工艺、民间歌舞戏曲与艺术等内容,从而弥补了一般民俗史认识和知识方面的不足;三是图文比照,相得益彰。四,本书不拘于民俗的口耳相传,注重让文献材料说话,尤其引用了不少新近考古发现的资料,如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楚墓竹简等。从这些特点,也能窥见该书的价值所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许云和]汉鼓吹铙歌第十八曲《石留》解
下一条: ·[刘志琴]对民俗的历史解读与开发
   相关链接
·敬文民俗学沙龙:第40期活动预告·[钟进文]向一生追求进步的人民的学者致敬 ——我和钟敬文先生的几个小故事
·[王尧]钟敬文传说研究思想论略·[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
·[张士闪]钟敬文艺术民俗学思想探析·[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萧放]钟敬文人民文化观及其学术实践·[刘铁梁]钟敬文民俗学思想的文明视野
·[彭牧 沈燕]方法论的本土与世界:以钟敬文与松村武雄的学术交流为核心·[杨利慧]钟敬文“民俗学是现代学”思想与中国民俗学“朝向当下”的转向
·[祝鹏程]钟敬文与“人民口头创作”:因缘、调适与影响·[康丽]民俗学家的想象力与民俗学学科的生命力
·[万建中]钟敬文与民间文艺学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段友文]向大师问学 ——钟敬文先生指导我研究民间文学与民俗学
·第38期敬文沙龙在京成功举办·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在京举行
·海丰召开钟敬文先生民俗文化贡献专题座谈会·钟敬文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会暨钟敬文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即将召开
·第35期敬文沙龙“钟敬文先生的故事”成功举办·[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