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族志/民俗志

[巴莫曲布嫫]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
——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作者:巴莫曲布嫫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7 | 点击数:18705
 

         二、“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表述范式 

“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作为区域民俗志的一种新范式,具有很强的可实践性。课题组在操作上确定了三个原则:1.民俗普查和民俗志书写的时空维度及其界定;2.在“生活文化”或“生活层面的文化”的理解上对各地方民众的生活进行整体的观察;3.认清当下民俗文化的留存状态(刘铁梁, 2006)。针对“传统体例的民俗志对民俗事象的分类写作,存在着将作为整体并具有互释性的生活文化割裂的倾向”,课题负责人刘铁梁在继承钟老有关“民俗志”学术思考的同时,借鉴了民族志书写模式与解释人类学等相关理论,结合《北京民俗文化志·门头沟区卷》的田野调查与写作实践的反思,明确提出了“标志性文化”这一核心理念,倡导实现“以标志性文化统领民俗志写作”的范式,以期提升抢救与保护民俗文化的社会认同,显示出民俗学家强烈的人文关怀与学术自觉。他进而从以下三方面对“标志性文化”的主要特征作出了明晰的理论阐述:其一,能反映这一地方的特殊历史进程和贡献;其二,能体现地方民众的集体性格和精神气质,具有薪尽火传的生命力;其三,能深刻地联系着地方民众的生活方式和诸多文化现象等。他认为,“这种民俗志书写也将促进民俗文化调查的深入和研究范式的创新,对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和增强社会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参考价值”(刘铁梁,2006)。
《门头沟卷》的开篇,便在京畿文化的整体观照中来定位京郊门头沟地区民俗文化的特征,即首先从“自然环境”、“人文地理”和“民俗文化特点”对这一区域的“标志性文化”做出了精当的概括,同时着眼于乡村─城镇─京城─国家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以下各章,则进入到“民俗生活层面”的具象描写和叙事阐析中。从“永定河——北京的母亲河”、“行走在山道上”、“煤业生产与窑神信仰”、“五十八村龙王大会”、“妙峰山庙会”、“联村古幡会”、“山梆子与燕歌戏”、“缘分饼·秋粥节”、“山里头人与山外头人”等独特性的民俗文化事象进行以点带面的勾连。这种从整体的、联系的观点来系统搜集资料,从发展变化的观点来把握写作对象的做法,既突出了门头沟地区“相对独立的民俗传承的生活空间”,又从“山里/山外”或“沟里/沟外”的时空转接中印证了“门头沟各个区域之间形成阶梯状衔接的结构,在整体上与京城百姓生活互相依赖和紧密互动”。例如,由张士闪主笔的“联村古幡会”,着眼于民间记忆、社会历史演进和现实生存情境,从“三村走会”到“两村往来”,再到“五百人擎幡的集体欢腾”,将“民间幡会”作为一个联村仪式表演与地域性文化认同的当代个案,反映了京畿地区的社会记忆有着长久的历史影响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因而在区域性民俗文化传统的保护和研究中有着特定的个案价值和重要的学术空间。“标志性文化”这一书写主题的完成,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区域性本土民俗生活实践中的文化根脉与民众行为的现实存在。课题组不囿于既有的写作模式,以图、文、音、声并重的田野证据、传承人访谈记录和生动的民俗志观察资料,对既往“摆地摊式”(钟敬文先生课堂语)的平面罗列法进行了自觉矫正,同时也没有止步于域外民族志理论的简单借鉴,而是从中国民俗学的本土立场出发,以机敏而审慎的学理性思考,加之条分缕析的工作步骤,对过去既脱离文化语境又缺乏生活情境的既有写作方式,做出了有力的反拨。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钟敬文]撰地方民俗志的意义
下一条: ·[杨利慧]民族志诗学的理论与实践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