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乌丙安:入乡随俗的田野作业──民俗学方法论之一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5 | 点击数:8639
 

  二、坚持运用民俗学方法入乡随俗的参与法。在现场,虽然我们也拍照,但那是旁观者照,而不是参与进去。首先要参与进入,把所有的活动要参与到,特别是接触到民间信仰时,一定要参与进去,你不跪下你就不知道那种情感,你无法用拍照拍出那种心灵的震撼。坚持入乡随俗的参与法。可以提高对多元民俗文化的认知水平,增长多元民俗文化的丰富知识,从而保证田野作业的全面科学质量。

  这是我大体上要谈的,要注意角色的转换,注意真正进入体验和参与。更高一层的是要实践和实验。我举例说一下,1979年,全国文代会期间,我在语言学院跟两位日本年轻学者去呼盟(呼伦贝尔盟、现在的海拉尔)草原调查。事先,我的准备是穿上自己民族的服装准备回乡。他们的准备是这样的(照片1)。他们两个人弄了好多笑话,人家还不认同。我在那里是如鱼得水,这就是主位和客位不一样。接下来是1981年9月,我指导日本民俗学研究生在内蒙乌盟草原进行田野调查时,坚持入乡随俗的体验法,请大家看一下(照片2),我们到了乌盟草原的一个喇嘛庙,跟活佛一起出来,现在是我的两个学生,一左一右,把我绑架似的,这两个里面,大家看一看,哪个是蒙古族,哪个是日本人——不都是蒙古人。这边是我带的硕士研究生,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的山下纪久枝,这个女孩子粗通蒙语,但是具有非常明显的日本大和民族的特点。这次去调查时,我说你不要说自己是日本人,因为这个地方暂时还没有开放,还没有对外,所以她是以蒙古姑娘的身份去的,全程她都参加了,包括喝奶茶,祭敖包。 当地的首长穿的却不是蒙古袍,活佛迎接我们时穿的是一身干部服,这是很著名的活佛,我们的好朋友。这是内蒙古大学的教授,这是我的蒙古族学生托娅,辽宁大学毕业的。(照片3)直到这时候谁也没看出来(她是日本姑娘),但是后来,欢送宴会以后,蒙古人唱歌欢送,临上车的时候,活佛说了句话:“乌巴克士,我看这个姑娘不是中国人,不是蒙古人。”他说他发现了这个姑娘喝奶茶的时候,不是盘着腿,而是双腿跪着,拿袍子苫着腿,从一个动作发现她不是。我没关照到,她完全用日本人习惯稍微偏着这么一点,两条腿跪着。这个动作被看出来,活佛说她不是中国人,也不是蒙古人。

  1981年,我带学生去草原体验牧歌习俗。这边一大圈人,我们一个一个在那里跟牧人一起唱。1987年,又到鄂温克族地区,重点调查萨满,这我就不细讲了。讲一件事,这件事是在三江侗族,这是中央电视台给我录下来的,那时侯我没有照相机。1986年4月8日,阴历二月三十,马日,吉祥日,中芬联合考察采风队抵达广西三江侗寨进行田野调查。这次是大型的、官方的,主要主持策划的是刘锡诚教授,他是这次联合考察整个项目的总头,当时他是民间文艺家协会的常务副主席。我是作为第一采风队带队人,第二采风队是马名超先生带领。我们到侗寨,入寨就有麻烦。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现在,县长都出来,官员都出来把人迎接进去。那时候,我们庞大的一个车队,到那以后,谁也没告诉。侗寨的人出来拦门。请大家注意看图片,(照片4)这是男歌手,中央电视台照的时候没照到女歌手。他们大唱《拦门歌》,摆了一溜长凳,每两个长凳中间夹着草把,这是危险信号:来了“坏人”了!要求唱歌。这是劳里·航柯教授,这是贾芝先生,这是一个侗语翻译,这是三江县的宣传部长。当时我们非常为难。他们说他们也不知道,是侗寨自己(想出来的),现在大概都没有了,现在有也是形象工程了,是官员指挥了。侗寨男女青年就拦住不让入寨,当时要求回答。我们想了半天,贾芝同志说:我朗诵一首诗吧。你到那里朗诵诗!我说:贾芝同志这不好使,你那延安诗人到这儿没有用,人家想要你唱歌。最后想了半天,选了我,还有马青,宁夏回族姑娘,她唱一口好“花儿”。她说:乌先生啊,咱们两个唱花儿吧。(我说唱花儿)《牡丹大令》。这就唱《牡丹大令》。唱完《牡丹大令》以后,人家说:哼,驴唇不对马嘴。还是不行,进不去。这就是《拦门歌》,要求来人唱《开门歌》。不唱是不行的。最后经过翻译,他们都唱着问我们是什么人,我们来干什么。把这个问清楚了之后,我就开始唱《开门歌》了。(开始,起调)(中央电视台有一个录象,给了我几张照片。)起调之后,唱:我们来自五湖四海啊,我们不要你们的牛,也不要你们的羊啊。我们是来偷你们的歌呀,看你们的舞啊(最后结尾的时候这样唱的)——这就是我的所谓体验法、参与法的公开例子,不是吗?这已经有点官方了,不是真正悄悄地进去。最后就这样,还是有效果的,一片掌声中,说:开门。大开寨门,把我们迎进去。最后一直走到寨中心,最德高望重的寨老出来接待了。(照片5)这已经是20年前的事情。我想说的是,这尽管是一个官方性质的采风,我们还是悄悄去的。

  这张图片是又过了20年,2006年春天,在湖北宜昌土家族地区,就是考察我们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萨叶尔荷”,就是“打丧歌”。也去了长阳,听长阳歌。去了以后,寨子里面正在跳丧。我是直接去找到老艺人,跟老艺人接着对子跳,(我有40多个分解的照片)打对手、转背,连续跳了几场。这位老艺人比我小4岁,我没留胡子,很遗憾。

  这些方法,我的学生基本上都用了。我的学生去庙会找巫婆的时候,跟巫婆一起跪下,她用这种办法取得巫婆的信任。这倒不是技巧性的,而去体验他们为什么这么虔诚。然后巫婆把所有的东西告诉她。这样的例子很多。

  我在东北几个地方调查萨满。色音博士看到的那个蒙古“博额”(蒙语巫)等等,这些是蒙古族的。我自己打了酒,去了以后跟他们一起喝酒,喝完酒之后,跟他们一起跳,我虽然不是真萨满,但是真要穿戴上萨满服装,手敲神鼓,嘣嘣作响。大概还能乱真,也能口吐白沫。就是你要研究这些东西,你就得真正地投入,这个时候他才跟你说真话,有几个神灵保护他,他才能告诉你深层次的东西。所以,我讲的是原始的方法。今天,当然我也拿着现代的摄像器材去采风。但是我认为,最原始的方法依然是最基本的方法。

  谢谢,请大家多批评。

  (杨秀根据录音整理)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选自王文章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田野工作方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年版
【本文责编:杨秀】

上一条: ·刘魁立:田野作业前的案头准备
下一条: ·[吴重庆]桃之夭夭,其叶蓁蓁——孙村婚礼及姻亲关系中的“例”行与“例”变
   相关链接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刘德增]入乡随俗与故乡记忆:明清以来中国移民的文化选择·[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
·[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
·[万建中]民俗田野作业:让当地人说话·杜博思:行走在生产链上
·[高忠严 张琬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下的民俗学田野作业反思·[刁统菊]女性民俗学者、田野作业与社会性别制度
·[埃尔默]米尔曼·帕里口头文学特藏的数字化:成就、挑战及愿景·[赵梦]科学理性与人文关怀并存
·[张一帆]民俗学田野作业的选点与进入·《鹤鸣九皋:民俗学人的村落故事》讲述民俗学者田野故事
·万建中 林晓平主编:《民俗学田野作业与田野基地建设》·[覃延佳]做田野如何成为更好的交谈者
·[刘铁梁]城市化过程中的民俗学田野作业·[陶立璠]“非遗”抢救性记录与田野作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