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3-03 | 点击数:9261
 


        熟悉神话、传说以及民间故事的学者,大都知道在这些种类的民间传承中,常常要出现动物(或其精灵)及神灵等角色。在故事中,他们有时是配角,有时却是主角。中国洪水后兄妹结婚传衍人类的这种类型神话,就现有的汉族大量民间口传的记录看,作为配角的动物(或其精灵),一般就是石狮子或石龟。这种情况在中原地区的神话资料中表现尤为明显。这类神话中的配角,尽管还有传说是别的动物,如野猪等,也有说是神仙的,如太白星君、洪钧老祖之类,但是占较大数量因而也较有意义的,却是它们两类。

        在目前几乎传播到我国大陆各地(实际上也并及隔海的台湾)的这种类型的神话里,石狮子与石龟是同时在各种异式里分别扮演着同样角色的。在故事较完整的形式里,它们的任务约有三项:⑴ 对主人公(兄妹或姊弟)预告灾难将来临的信息;⑵ 在灾难中救助他们(或预告以避灾的方法);⑶ 劝导他们结婚以传衍后代(有的还在此点上给以助力或充当媒人)。在故事比较简略的形式里,它们也担任其中的两项或一项任务(例如只进行预告、救助或只劝婚、当媒人)。这类神话,如果没有它们的参预,该不仅是减声减色,而且会比较难以构成故事的相对完整形态(自然,在少数记录里,它们的任务是被别的“人物”——如神、仙等代替的)。

        说到这里,或许有人不禁要问:这种不同动物在同一故事里担当同一任务的现象,是早期就存在的呢,还是在后来不断传播过程中才出现的?(从常识看,是不可能在故事一开始就如此的。)再者,如果这种现象是后来形成的,那么,这两种物谁是最初的角色,谁是后起的角色呢?这些都的确是值得探索的问题。

        我认为,现在故事呈现的这种情景,是它们(石狮子和石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身份更替的结果。而从两者更替的时间顺序看,乌龟是原始的角色,狮子则是后来者——它的替身。我的判断是从分析了两种动物在我国历史、文化上的出现和活动,以及它们在我国民间传承中有关的情形等方面后得出的。以下我比较具体地进行论述和证明。

        ㈠ 从乌龟方面的情形看

        乌龟在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古老和它在文化上的显著足迹,是稍有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的。它被认为是能预知自然变化及人类吉凶、祸福的灵物,被看作是长生不老的表征。人们给它以高贵的称号:灵龟、神龟及宝龟,又把它去跟其他一些神异动物龙、凤、麒麟结合起来,合称“四灵”。

        被认为能预知事物变化和人类吉凶,是乌龟在文化史上的一大特点。从殷墟大量出土的龟甲卜辞看(“先商”出土文物中已有陶龟,但未见有占卜用的龟甲),可以知道殷商的统治者,不论国家大事或日常风雨,都要凭借龟甲、兽骨去占卜。周代以来,用龟甲占卜吉凶的事,史传不绝于记载。我国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在他的《史记》里,就专门设了《龟策列传》[2]。随着时间的不断进展,历史不知翻过了多少篇章,但是,直到现代,我们依然能在古庙闹市或街头巷尾的卖卦先生的小桌上,看到那些被认为有关人生命运的龟壳和金钱。这点大概足以说明乌龟与我国传统文化关系的长久和密切了。

        这种传统心理和文化现象的灵物,自然要反映到民间传承的文学中来。在有关这方面资料的古代典籍记录里就早有它的踪迹。例如《庄子》所记宋元君夜梦清江使河伯(龟神)告以将为渔人豫且所获的故事[3],《列子》所记上帝命十五匹大龟(鳌)首戴五座大山及龙伯国大人钓走六匹大龟的故事[4],都是很著名的。秦汉以后,关于龟(或龟精)的传说更是枚举不尽。在现代汉族口头传承中,也有不少是说乌龟帮助人的[5],这大概是关于它的比较古老的观念的反映。但也有一些是说它偷吃东西或侵犯民间女子而受罚的[6]。这就说明它已经由神圣的灵物变为邪恶的精怪了。总之,在民间传承中,乌龟(或石龟、龟精)的故事,现在还大量存在着(虽然彼此间有差异)。这也似乎象征着它被看作长寿灵物的特点吧。

        现在且回到“洪水后兄妹结婚衍殖人类型神话”的正题。跟这种神话有密切关系的故事,是前文已提到的历史较古的 “地陷传说”。在这类传说的记述中,就有乌龟(石龟)的出现。例如晋代那位被称作“鬼董狐”的干宝,他就记录了古巢县将沦陷前,一个老太婆不吃大鱼的肉,因而得到预告,免于溺死的故事[7]。梁任日方所记述的历阳县将沦为湖之前,那位受到厚遇的书生,预告老太婆大祸将临的消息,使她因此得救的故事[8],也属于这方面的例子。在这两个地方传说里,作为预示水灾的征兆都有城门石龟出血(或眼红)的情节[9]。这种情节,也正是现代洪水后兄妹结婚再殖人类型神话里,作为部分故事中对主人公灾难的预告者和救护者的石狮子所承担的。这种古今故事中情节的吻合,决不是偶然的。它说明现代故事中的同样情节,正是从古代传说中脱胎出来的。当然,要有力地证明这一点,我们还必须同时考察问题的另一方面的情形。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1]
下一条: ·[钟敬文]中国的植物起源传说[1]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朱林]民间传说的本土化与区域互动
·[邓清源]元基因与地域性·[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周巍]民间故事母题的融合与迁移
·[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
·[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
·[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
·[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于波]景观化与非遗化:伏羲传说的当代呈现
·[杨云昊]白族乡戏吹吹腔的民间传说与神灵叙事·[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徐洪绕]徐福传说的可能及价值·[肖志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阈下孟姜女传说的价值研究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