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钟敬文]民间节日的情趣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2-03 | 点击数:4466
 

 
       民间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是我们历代祖先在长期社会活动过程中,适应生活的、生产的各种需要和欲求而创造出来、修增过来和传承下来的。它凭借着现实的各种条件,发挥着众人的智慧、能力和想象,为人们的生存、安宁、健康等要求服务。由于随着人们能力、智力等的发达和经历时间的长久,这种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丰富多姿。它不仅满足了人们一定的生活要求,也推进和巩固了社会秩序。它独特地尽着一种文化功能。

        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着、前进着。民间节日这种传统文化,不免显出它的局限性,乃至于落后性。因此,有些被淘汰、筛刷了,另一些则以改变了的形态乃至机能被保存下来。这是宇宙自然法则在文化上的显现。

        这里,让我试谈谈民间传统节日的情趣问题。

        由于各种节日适应人们的生活和心理的需要而产生、存在的,它除了有着理智的、实用的成分之外,也自然要带着一定的诗意的生活情趣。这两者往往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如大量存在的宗教艺术,就是显明例子。如果在民族文化(包括民间节日在内)中,只有那些理智的、实用的成分,而毫无生动的生活情趣的话,那不仅将使这种文化枯淡无味,甚至于难以存立。

        我们莫只谈理论。在传统的许多民间节日中,有不少活动,现在看来,有点呆气可笑。可是,在那里面,往往蕴藏着,乃至于呈露着值得玩味的生活气韵。例子掇捡不尽。立春要打春牛,或插上竹枝、万年青以迎春。旧历新年的名堂更多了。放鞭炮,踢毯子,贴春联,亲友贺年,插柳枝、柏枝于门首。元宵节,放烟火,舞龙灯,猜谜语。二月二日(或十二、十五日)百花生日,姑娘们用彩绸作成花朵缀枝上以庆祝。清明出门踏青,插柳条。七夕用瓜果祀牛郎织女,姑娘们忙着在月下穿针或偷听牛女的情话。中元在水里放荷灯。中秋供奉嫦娥和兔儿爷。重九登高,放纸鸯(南方),插茱萸。

        这些传统节日的活动,从其起源说,大都跟原始宗教和法术有关,是人类智力还不发达时期,为满足生活愿望的行动表现。它的要求是正当的,但作法却往往是空想的(在众多的民间节日活动中有不少是有一定实际作用的,我们这里说的不属于那一类)。但是,它带有生活的气息和情味,并不纯粹是那种抽象的、思辩的干泉秃木。而且在历史过程中,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智力的发展,它的大部分不知不觉已经逐渐被净化了,那由于愚昧无知所产生的部分被抛弃,而那些富于生活情趣的、无害乃至多少有益的部分却被留在筛子上。现在清明放风筝(南方),谁再想到“放晦气”的古代法术呢?端阳划龙船,谁还理会到那驱逐瘟疫的固有意义呢?中秋节儿童们玩兔儿爷这种土偶,哪里还会想到供奉月里的神仙的事呢?

        如果我们掌握了这种民间文化发展的自然法则,加以运用,并使之发展,那么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一定会起到相当的有益作用。在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民间节日的种类和所包含的活动是十分丰饶的,其中带有一定生活情趣,值得加以识别、抉择,从而可以保存下来的事物也很不少。只要我们有眼力、有决心去着手,收获是不亏负我们的。

        我们现在正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为着完成这种崇高任务,当然要创造出跟它相适应的新文化。这种新文化的内容,一方面是根据现实的需要和可能条件新创出来的,另一方面,是对传统文化加以清理、辨别,选择和改造,并揉合于整个新创的文化之中。这是正确的方针,我们现在基本上也是这样办的。从民间节日方面说,对于春节(旧历新年)等的处理就是例子。我希望在这种文化活动上,步子更放大些,把传统民间节日活动中那些确实带有生活情趣的一些活动,认真加以挑选和运用。这样做,不但丰富了我们的新文化,也将使这种新文化确实地具有较多的民族色彩和感情,而这点是很宝贵的。我们怎么会满足于那种没有民族传统源泉的“新文化”呢?

(原文刊于《光明日报》,1988年2月21日。转自:钟敬文著:《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巴莫曲布嫫、康丽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下一条: ·[冯骥才]在全民的热爱中传承节日文化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