㈢传说与历史事实问题
从一般情况说,民间传说,大抵为一种群众之文艺创作,虽然彼不能不取材于社会事实(往往并涉及某种自然现象)。我国民间实有恒河沙数之传说,在形成上自然有种种不同情况,但大略可分为三种:(1)幻想或想象成分较多或简直占压倒优势之作;(2)现实成分较多,幻想只限于局部者;(3)基本上依据“真人真事”作成者。第一种不必说,乃一种道地的文艺创作,即主要乃取材各种资料,由创作者以高度之想象结构而成者。即第三种(此于数量上恐属少数),除彼本身具有之“传奇性”以外,在社会流传过程中,不能不受种种不同身份、经历、趣味之传述者,特别特殊之故事讲述家或民间艺人之剪裁、陶炼、藻饰、改动,因而必然具有一定之“创作性”,与原有故事中之人物、事件不能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有相当大之差异。此种情况,从现代口头流传之若干古代历史名人传说中,固可以探知其消息;而现在吾人所知悉之某些人物、事件,在社会流传中所起种种变异事实,亦大足供参证也。
刘三姐传说之形成,究属上述三种中之何种,一时不易判断。属于第一、二种,当然有颇大可能性。即使属于第三种,即其始有如传说中所云之杰出民间女诗人、女歌手及其与某男子对歌,结果两不相下之真人真事;而其终变为石头之情节(此乃故事形态上相当重要之部分),已属于虚构。至其后,故事不断丰富,乃至某些基本情节之改变(如对歌者变为三秀才,收梢已无化石之事等),更无须多说矣。由此观之,刘三姐传说,实与韩凭妻、孟姜女、山伯英台、白蛇娘子及望夫石等我国著名传说,同属于取材广泛社会生活而经过一定虚构之民间口头创作。其历史性,乃广义的,并非狭义的也。 过去学者信任民间相传之说法,固属非是。对此种民间创作,企图探本寻源,究明刘三姐之确为真人真实之想法,毋论不可能实现,即使真正成功,意义并非甚大也。
[1] 此为论文《刘三姐传说试论》中的一节,原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另参见《刘三姐传说试论﹡绪言》,《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
[2] 歌圩,为群众定期对唱民歌之一种民族节日,为广西境内甚流行。前人记述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龙州县志》“风俗”条)约略等于日本古代之歌垣、tiao歌会之类。
[3] 《歌圩》,原刊于一九六二年二十四日《南宁晚报》,此据广西壮族自治州群众文化资料编辑室编印《广西歌圩资料》所述。
[4] 《岭表纪蛮》第十八章《歌谣》,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
[5] 《粤江流域人民史》第二十六章《杂论·刘三姐出处》,中华书局,一九三九年。
[6] 《歌圩》,原刊于一九六二年二十四日《南宁晚报》,此据广西壮族自治州群众文化资料编辑室编印《广西歌圩资料》所述。
[7] 《广西民间文学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
[8]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编著者陈志良在该书上册《歌谣之研究》第三章已说出比较明达之见解,大约谓该地人民对民族流行之唱歌风俗,推源思本,要个善歌者作开始人。刘三姐故事,就在此种情况下产生者。然陈氏亦未作较多之论述。
[9] 尚钺《歌谣的原始传说》(通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七期。
[10] 《新刻姑苏花锦城赵盛兰山歌刻传》,此处据张亚雄编著《花儿集》第120页转引。
[11] 据《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上册所述。
[12] 《多采的邕宁壮族歌圩》,《广西歌圩资料》,一九三六年。
[13] 《山歌故事》,《粤东客家山歌》,梅县民间文艺研究会(筹备),一九八一年。
[14] 《四仙女赛歌》,《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一集,壮族文学史编辑室,一九五九年。
(来源:钟敬文著:《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
巴莫曲布嫫、康丽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