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5-03 | 点击数:15601
 

        ㈢传说与历史事实问题

        从一般情况说,民间传说,大抵为一种群众之文艺创作,虽然彼不能不取材于社会事实(往往并涉及某种自然现象)。我国民间实有恒河沙数之传说,在形成上自然有种种不同情况,但大略可分为三种:(1)幻想或想象成分较多或简直占压倒优势之作;(2)现实成分较多,幻想只限于局部者;(3)基本上依据“真人真事”作成者。第一种不必说,乃一种道地的文艺创作,即主要乃取材各种资料,由创作者以高度之想象结构而成者。即第三种(此于数量上恐属少数),除彼本身具有之“传奇性”以外,在社会流传过程中,不能不受种种不同身份、经历、趣味之传述者,特别特殊之故事讲述家或民间艺人之剪裁、陶炼、藻饰、改动,因而必然具有一定之“创作性”,与原有故事中之人物、事件不能再完全相同,甚至可能有相当大之差异。此种情况,从现代口头流传之若干古代历史名人传说中,固可以探知其消息;而现在吾人所知悉之某些人物、事件,在社会流传中所起种种变异事实,亦大足供参证也。

        刘三姐传说之形成,究属上述三种中之何种,一时不易判断。属于第一、二种,当然有颇大可能性。即使属于第三种,即其始有如传说中所云之杰出民间女诗人、女歌手及其与某男子对歌,结果两不相下之真人真事;而其终变为石头之情节(此乃故事形态上相当重要之部分),已属于虚构。至其后,故事不断丰富,乃至某些基本情节之改变(如对歌者变为三秀才,收梢已无化石之事等),更无须多说矣。由此观之,刘三姐传说,实与韩凭妻、孟姜女、山伯英台、白蛇娘子及望夫石等我国著名传说,同属于取材广泛社会生活而经过一定虚构之民间口头创作。其历史性,乃广义的,并非狭义的也。 过去学者信任民间相传之说法,固属非是。对此种民间创作,企图探本寻源,究明刘三姐之确为真人真实之想法,毋论不可能实现,即使真正成功,意义并非甚大也。


[1] 此为论文《刘三姐传说试论》中的一节,原载《钟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出版。另参见《刘三姐传说试论﹡绪言》,《新的驿程》,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7年10月。

[2] 歌圩,为群众定期对唱民歌之一种民族节日,为广西境内甚流行。前人记述云:“四月间,乡村男女,指地为场,赛歌为戏,名曰歌圩。”(《龙州县志》“风俗”条)约略等于日本古代之歌垣、tiao歌会之类。

[3] 《歌圩》,原刊于一九六二年二十四日《南宁晚报》,此据广西壮族自治州群众文化资料编辑室编印《广西歌圩资料》所述。

[4] 《岭表纪蛮》第十八章《歌谣》,商务印书馆,一九三四年。

[5] 《粤江流域人民史》第二十六章《杂论·刘三姐出处》,中华书局,一九三九年。

[6] 《歌圩》,原刊于一九六二年二十四日《南宁晚报》,此据广西壮族自治州群众文化资料编辑室编印《广西歌圩资料》所述。

[7] 《广西民间文学丛刊》,一九八一年第一期,广西民间文学研究会。

[8] 在抗日战争期间,《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中央银行经济研究处,1942),编著者陈志良在该书上册《歌谣之研究》第三章已说出比较明达之见解,大约谓该地人民对民族流行之唱歌风俗,推源思本,要个善歌者作开始人。刘三姐故事,就在此种情况下产生者。然陈氏亦未作较多之论述。

[9] 尚钺《歌谣的原始传说》(通讯),《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周刊》第七期。

[10] 《新刻姑苏花锦城赵盛兰山歌刻传》,此处据张亚雄编著《花儿集》第120页转引。

[11] 据《广西特种部族歌谣集》上册所述。

[12] 《多采的邕宁壮族歌圩》,《广西歌圩资料》,一九三六年。

[13] 《山歌故事》,《粤东客家山歌》,梅县民间文艺研究会(筹备),一九八一年。

[14] 《四仙女赛歌》,《壮族民间故事资料》第一集,壮族文学史编辑室,一九五九年。

 

(来源:钟敬文著:《谣俗蠡测──钟敬文民俗随笔》,
巴莫曲布嫫、康丽编选,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
下一条: ·[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1]
   相关链接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施爱东]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