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钟敬文]刘三姐乃歌圩风俗之“女儿”[1]
  作者:钟敬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5-03 | 点击数:15599
 


        前代若干刘三姐传说之记述者,皆云刘三姐乃南方少数民族之喜爱唱歌及歌圩[2]之创始人,认为关于彼女之传说,乃一种真实之人物传记。解放前有些学者基本赞同此说。近年来部分研究者虽有较明达之见解,然缺乏详尽之论证,因此,问题尚未比较充分阐明。吾人今日实有给以稍加辩明之必要。

        认刘三姐为广西一带地区唱歌风俗始祖之说法,其由来颇久。明末清初文人学者之著述中,曾经一再涉及。《广东新语》之著者云:“新兴女子有三妹者,相传为始造歌之人。”

        又如《峒溪纤志》之著者云:“诸溪峒初不知歌,善歌自三妹始也。”此后,私人著作,地方志书,多有沿袭此说者。盖本为民间口头传述,并非记录者之臆造也。

        当代著述,亦尚有记及此说者。如关于歌圩之起源,广西各地虽有各种不同说法,然谓其创始于刘三姐之善歌与倡导之说,仍占相当大势力,如蓝鸿恩《歌圩》中举述四种来源说法,其最后一种即云:“壮族古代有一歌仙刘三姐,发明山歌,众往学之,人多聚成圩市,因此,就有‘歌圩’。”[3]在若干地方,刘三姐被尊为歌唱之神,对彼举行祀典。有些地区如上节所提及之贵县,唱歌之初与唱毕,要举行迎三姐、送三姐之仪式。又某地区,传说当地某著名歌者之出众才能,乃歌仙刘三姐神灵所授予。此种种情形观之,刘三姐为唱歌及歌圩之倡导者之说,今日民间固仍甚流传也。

        再观全国解放前学者对历史上果否真有刘三姐其人,歌圩风俗果否真为彼女所倡导等问题,究持何种看法?关于此点,吾人且先举《岭表纪蛮》著者刘锡蕃之意见以为例。彼于该书中称刘三姐为“蛮歌之鼻祖”,并引上文所述陆次云“蛮人之善歌始于此”之语。刘氏虽不赞同传说中之神话部分,却认为“刘三妹(姐)或许有其人”。彼申述其看法云:“与张(伟望)唱歌三日(知为敌手)相慕之甚,乃托言登山唱歌,因而相偕私奔。”又解释《浔州府志》所谓三姐化石后,其未婚夫往视之,亦化为石之情节云:“大约其未婚夫寻其未婚妻,以致失踪,所谓化为顽石,乃当时戏言嘲笑,久而讹为事实耳。”[4]此在神话、传说学上,乃一种《论衡》式之合理主义之解释,非近代科学神话学之理论也。又如《粤江流域人民史》著者徐松石,亦在其著作中,称“刘三姐乃两粤山歌之祖”[5]在引用古代文献及现代口头传说之后,感叹三姐以一女子而为两广民谣、粤讴、木鱼歌、龙舟歌、采茶歌之远祖,然其历史竟如此不明实为可惜。

        如上文所提及,近年来,对刘三姐是否实有其人及歌圩是否为彼所创始等问题,在理论上有所进展。如蓝鸿恩认为:歌圩归功于刘三姐,乃后人对赛歌之作用发生兴趣,因考其根源,于头脑中出现歌仙形象,从而产生刘三姐之传说[6]。最近农学冠在《壮族歌圩之源流》一文中,对刘三姐倡始唱歌(又曰“传歌”)之传说,采取否定态度。彼认为一种社会流行之风俗,决不出于某人所组织或倡导,实乃由其深刻社会原因所产生者。彼又认为壮族歌圩发展到唐代,己臻完善,并已造就众多“刘三姐式”之民间歌手。刘三姐传歌之传说,其实,乃体现当日歌圩发展潮流之情形[7]。此种看法,大体可谓正确;惜论述未畅耳[8]。

        记得20年代未(1928),我草写《歌仙刘三妹故事》小文时,已明确指出刘三姐传说之产生,乃后人根据当地流行之唱歌风俗,加以想象(如化石情节),所造成者。文中虽然略引证粤俗好歌之文献,但对自己所提论点,并未作深入之探索与陈述。近年重检阅此传说之古代文献及现代记录,对此等问题,有进一步之了解与看法。1978年冬,在兰州民族文学学术讨论会上,作关于刘三姐传说之讲演时,对此等问题曾予以适当论述。今在此重新提起,然限于种种条件,亦只能作大体之论述而已。兹将我之意见分三点言之。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林继富]民间叙事传统与故事传承
下一条: ·[钟敬文]从石龟到石狮子[1]
   相关链接
·[施爱东]发现刘三妹:乡绅曾光国的文化交游圈·[施爱东]刘三妹与刘三婆:女仙称谓的转换逻辑
·[霍志刚]神话的当代转化与族群认同·[廖善维]原型与变型:壮族“智者”人物形象“箭垛化”研究
·[任晓波 刘刚]文山壮族服饰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调查研究·[黄文富]传统的延续与变异:多维视角下“壮族三月三”之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陈金文]壮族民间山水传说的生态文化意义·[黄彩文 于霄]地方节日的历史记忆与仪式表征
·[陈金文]壮族“诗文斗智”型传说与族群记忆·[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何厚棚]论布洛陀神话的当代价值
·[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许雁]“非遗”保护语境下边疆民族地区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以壮族“霜降节”为例
·[罗彩娟]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作为壮族主源的“骆越”文化表征·[王宪昭]论《布洛陀》神话母题的叙事结构与表达技巧
·[廖方容]壮族师公戏起源及其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李斯颖]壮族蚂虫另节仪式起源神话的探析
·[许晓明]琴瑟歌舞祈年丰:壮族布岱支系“陇峒节”· 陆晓芹:《“吟诗”与“暖”——广西德靖一带壮族聚会对歌习俗的民族志考察》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