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岁时文化,作为生活需要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表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之一。造成其步入困境的因素包括建设性破坏、自然力破坏、相关知识的匮乏、外来文化的干扰和文艺作品的误导等,而其机遇在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两大文化工程的深入开展、作为危机中树立信心的坚实基础和全民节日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力发展节日文化和节日经济是传统节日在困境与机遇中永续传承的基础。
【关 键 词】传统节日;基本类型;困境;机遇;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类型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岁时文化,作为生活需要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它经过长期的共同的自然探索、生活需要和信仰追求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之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在中华民族中传承,它早已远播域外,对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中的国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源流清晰。
中国传统节日满足着多重的功能需要,在不同的生活层面展开,并形成固定的期日、特定的节物、多趣的风俗和相关的传说或信仰。就类型而言,它包括农事性传统节日、纪念性传统节日、宗教性传统节日、游乐性传统节日等基本类别。
所谓“农事性传统节日”,即产生于农耕社会,服务于农耕生产,满足着农民或全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乡土节日。这类节日和相关的民俗事象有:立春日“鞭春牛”劝农重耕;除夕“响卜”判年成;元日看云卜丰歉、称江水占水旱;正月十五“点田蚕”;二月十二日“百花诞辰”,给花木挂红祈繁茂;等等。这些节日、节物、节事来自农耕社会,并始终以农田生产、作物丰收、农家情趣为其存在的前提。
所谓“纪念性传统节日”,即以历史人物的追祭、历史事件的纪念为主旨,表现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人伦观和审美观。这类节日有:被认为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纪念诗人屈原,或大将伍子胥,或越王勾践,或汉女曹娥的端午节;四月初二瓦木工纪念鲁班的鲁班节;二月初八纪念祠山张大帝的张王节;上海郊区正月二十纪念黄道婆的“棉花生日”;贵州苗族六月二十四日纪念孟获的“花米饭节”;等等。这些节日以史事或传说与原有的岁时节日相联系,赋予它们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寄托怀念、崇敬、褒美和怜惜的复杂情感。
所谓“宗教性传统节日”,即主要来自道教、佛教等人为宗教的节日活动,以及其他来自民间信仰的以敬神祀鬼、趋吉避凶为追求的岁时节日。它们以宗教的内容与民俗的形式相结合,成为既神秘又通俗的宗教民俗现象。这类节日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送灶日,二月二日敬祭土地的土地诞日,二月初三求读书做官的文昌帝君诞日,六月六日的火神诞日;四月初八的浴佛日,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半祭祀孤魂野鬼的“盂兰盆节”(中元节);等等。这类节日反映了信仰与精神的因素在岁时文化中的深长投影。
所谓“游乐性传统节日”,即以满足功能为追求,以游戏、交欢、踏游等活动为主的民俗节日。这类节日有:三月三日女子头插荠菜花、下河游戏的祓褉日,七夕女子陈针巧、看巧云的乞巧节,九月九赏菊花、吃米糕的重阳节,南京人正月十六的“上城头”日,等等。这类节日往往脱去了信仰的、神秘的仪式因素,以户外的群体活动,展现轻松开朗、入世乐生的生活场景。
上述类型是着眼于民俗功能的划分,就具体节日而言,其文化功能的展现层面往往不是单一的,类型间存在着交叉、叠合的关系,反映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年04月08日15: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