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陶思炎]中国传统节日的困境与机遇
  作者:陶思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0 | 点击数:15794
 


      【摘      要】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岁时文化,作为生活需要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表达,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之一。造成其步入困境的因素包括建设性破坏、自然力破坏、相关知识的匮乏、外来文化的干扰和文艺作品的误导等,而其机遇在于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两大文化工程的深入开展、作为危机中树立信心的坚实基础和全民节日保护意识的增强。大力发展节日文化和节日经济是传统节日在困境与机遇中永续传承的基础。
      【关 键 词】传统节日;基本类型;困境;机遇;发展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基本类型

      中国传统节日是在数千年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岁时文化,作为生活需要的反映和民族精神的表达,它经过长期的共同的自然探索、生活需要和信仰追求的积淀,成为中华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标志之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仅在中华民族中传承,它早已远播域外,对日本、朝鲜、越南等汉字文化圈中的国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至今源流清晰。

      中国传统节日满足着多重的功能需要,在不同的生活层面展开,并形成固定的期日、特定的节物、多趣的风俗和相关的传说或信仰。就类型而言,它包括农事性传统节日、纪念性传统节日、宗教性传统节日、游乐性传统节日等基本类别。

      所谓“农事性传统节日”,即产生于农耕社会,服务于农耕生产,满足着农民或全社会生活需要的各种乡土节日。这类节日和相关的民俗事象有:立春日“鞭春牛”劝农重耕;除夕“响卜”判年成;元日看云卜丰歉、称江水占水旱;正月十五“点田蚕”;二月十二日“百花诞辰”,给花木挂红祈繁茂;等等。这些节日、节物、节事来自农耕社会,并始终以农田生产、作物丰收、农家情趣为其存在的前提。

      所谓“纪念性传统节日”,即以历史人物的追祭、历史事件的纪念为主旨,表现民族的价值观、道德观、人伦观和审美观。这类节日有:被认为纪念介子推的寒食节;纪念诗人屈原,或大将伍子胥,或越王勾践,或汉女曹娥的端午节;四月初二瓦木工纪念鲁班的鲁班节;二月初八纪念祠山张大帝的张王节;上海郊区正月二十纪念黄道婆的“棉花生日”;贵州苗族六月二十四日纪念孟获的“花米饭节”;等等。这些节日以史事或传说与原有的岁时节日相联系,赋予它们特定的社会文化意义,寄托怀念、崇敬、褒美和怜惜的复杂情感。

      所谓“宗教性传统节日”,即主要来自道教、佛教等人为宗教的节日活动,以及其他来自民间信仰的以敬神祀鬼、趋吉避凶为追求的岁时节日。它们以宗教的内容与民俗的形式相结合,成为既神秘又通俗的宗教民俗现象。这类节日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送灶日,二月二日敬祭土地的土地诞日,二月初三求读书做官的文昌帝君诞日,六月六日的火神诞日;四月初八的浴佛日,六月十九的观音菩萨成道日,七月半祭祀孤魂野鬼的“盂兰盆节”(中元节);等等。这类节日反映了信仰与精神的因素在岁时文化中的深长投影。

      所谓“游乐性传统节日”,即以满足功能为追求,以游戏、交欢、踏游等活动为主的民俗节日。这类节日有:三月三日女子头插荠菜花、下河游戏的祓褉日,七夕女子陈针巧、看巧云的乞巧节,九月九赏菊花、吃米糕的重阳节,南京人正月十六的“上城头”日,等等。这类节日往往脱去了信仰的、神秘的仪式因素,以户外的群体活动,展现轻松开朗、入世乐生的生活场景。

      上述类型是着眼于民俗功能的划分,就具体节日而言,其文化功能的展现层面往往不是单一的,类型间存在着交叉、叠合的关系,反映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的丰富多彩。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2009年04月08日15:48

上一条: ·[王锷]《月令》与农业生产的关系及其成篇年代
下一条: ·[钟敬文]节日与文化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宋晓青]非遗融入学校教育的现实困境和优化路径
·[宋国威]阜宁县淮剧生存困境及发展策略探究·[任砚泽]《断魂枪》反映的传统技艺传承困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杨雨秋]从南汇哭丧歌看出嫁女和入赘婿的身份认同困境·[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王淑慧 周波]疫情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王杰文]表演的民族志及其伦理困境·[刘朝晖]谁的遗产?商业化、生活态与非遗保护的专属权困境
·[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
·[屈武]基诺族大鼓舞的传承困境与对策建议·[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