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方知识切入
在我国的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在理解清明节气的时候,如果我们仅仅将其当作农业生产时间表,仅仅看作农业丰歉征候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的农民兄弟很实际,也很实在。在这样一个关乎启动农耕生产、预知未来收成的特殊时日里,他们一定会围绕春耕生产举行各类祭祀活动。
《龙泉县志》曰:“清明”前一日,具鸡黍诣祖先墓叩奠,以纸钱遍挂墓四周草树间,谓之“挂纸”。至日黎明,合祭大宗祠,肃礼仪,陈牲醴,祭毕分胙,谓之“春祭”。[3]
《白蒲镇志》记载,“清明节”,折杨柳成柳球置神前。先后是日内扫墓,坟楮镪,挂飘钱。又谓之“春祭”。[4]
《四会县志》说,春祭为清明,清明日悬柳于门,童男女或插戴。具牲醴展墓,墓有损坏,即日修治无忌。[5]
这些记录明确认为清明节的祭祀就是春祭,清明节的祭祀活动就是春祭的基本状貌。望奎县的“清明节”为扫墓日。妇女忌针,动针者头目不清明也。三日,瞽目能算命者群集开会,祀三皇神公,议算命行规,开会三日。祭毋仓,择时宪书之毋仓日为农家开犁之吉日。是日,套犁杖到田间,一人执纸于犁前焚之,放爆竹三个,焚香三枝,先埋熟鸡蛋数枚于陇内,以犁趟出,众人分而食之,谓之“祭犁”。[6]农田的祭祀成为春祭不可或缺的内容,浙江的《庆元县志》载曰:“‘清明日’,致祭祖祀,标清祭扫先坟,有祭田者在墓前分散红卵”。[7]广东《龙川县志》记载:“清明前后扫墓。尤祀田及殷实家则宰猪羊设祭,余各具三牲、香、楮镪诣丘垄间,以雄鸡血纸挂坟,曰‘设坟’,曰‘挂纸’”。[8]春祭和清明节作为农民的启耕仪式,其祭祀的内容与农民的春耕生产息息相关。
清明节是春祭,其节日中的“踏青”活动又如何解释呢?
清明时日,气温逐渐变暖,降雨增多,春光明媚,万物复苏,到处充满着勃勃生机。郊外祭祀缅怀先祖,亲近自然,享受自然万物复苏带来的昂扬精神,沐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惬意无限,畅想无限。但是,这些并不能否认清明节为人们祭拜先祖,为逝去亲人扫墓的特殊时日,不能否认“踏青”活动具有的祭祀意义。
《乳源县志》曰:“清明,祭祖于墓,刈除荆蔓,挂纸坟上。率族之男女登山而祭,谓之‘踏青’。家插柳于户”。[9]
《茂名县志》载:“清明,插柳于门,其前十日、后十日为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曰‘铲草’,俗曰‘挂纸’,以楮置坟也”。[10]
“踏青”的时间安排有两种:一是在祭祖完毕,人们带着食品、或者祭祀用品在祭祀的地点食用。《灵山县志》曰:“清明之祭,灵山最盛。盖灵人少建宗祠,而其先各立租石为尝产。产多者,届期至墓挂纸钱毕,则有猪羊、鸡鹅、生菜、大虾等仪以祭。值事者为墓首,族大者多至数百人或千人,各携杯盘以往。有绅职者主祭,不论宗子,祭后则荐以熟。兄弟而不及与祭者,上墓前数叩首而退,人数多者不能遍问。将会食,则依山团坐,以生菜裹,肉饭等味大嚼,谓之‘包生’,皆墓首料理焉”。[11]二是专门携酒外出的“踏青”活动。《平阴县志》说“清明,祭祖先,墓门上插柳枝。或携酒登山临水,谓之‘踏青’”。[12]《齐河县志》曰“至‘清明日’陈祭物,焚楮祭扫。插戴柳枝,结伴踏青,女儿作秋千戏。田家饭牛,益以干糒”。[13]《临朐续志》记载“‘清明日’,是日家家诣墓祭扫,……斯时芳草鲜美,儿童放纸鸢于村郊;春花绚烂,妇女戏秋千于杏院;小姊妹或三三五五踏青陌上寻芳。水滨桃红柳绿,日丽风和,一年节令此为最佳时也”。[14]《阜宁县新志》曰:“‘清明日’,插柳于门,祀祖先。童子竞放纸鸢。士女群游郊外,谓之‘踏青’”。[15]《蒙城县志》曰:“‘清明日’,各家坟茔添土插柳,化纸钱,仍设馒头、牲醴以祭之。户皆插柳,或簪于首。是日前后,士民携酒肴游郊外,谓之‘踏青’”。[16]
无论是扫墓祭祖之后的“踏青”,还是专门选择时间“踏青”,实质上都是农民的一种祭祀行为,《乳源县志》认为:“清明,祭祖于墓,刈除荆蔓,挂纸坟上。率族之男女登山而祭,谓之‘踏青’。家插柳于户”。[17]这两种“踏青”祭祀方式与上巳节有密切联系,有的地方志则认为清明节和上巳节就是一回事。广西《桂平县志》曰:“三月扫墓,土人率用清明、上巳日。族大者多至数百人或千百人,椎牛刲豕,席地而食之,士大夫家则备牲醴,佐以青精饭,祭毕而归。若新冢则节前二三日家人相哭于墓,谓之‘拦清’”。[18]山西《阳城县志》说“踏青”就是上巳修褉之遗:“‘清明’前后数日,携酒肴,结伴郊原、花间、水际,游赏。古三月踏青、上巳修褉之遗也”。[1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林继富博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