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为香。
河,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卷八引《太康地记》曰:“河北得水名河,塞外得水名海。”《经典释文》卷二十八曰:“北人名水皆曰河。”是知河在古亦为流水之通名,此河字意即小河,非指黄河。为,有也。《孟子·滕文公上》:“将为君子焉,将为野人焉。”赵岐注:“为,有也。”《韩非子·内储下》:“犀首与张寿为怨。”言犀首与张寿有怨也。香,夏敬观《汉短箫铙歌注》 解作“水泉甘美”,此实不可从。愚以为,香即香草,香草指兰,此由句中“懐兰志金”及曲末“开留离兰”二语可知。“河为香”者,谓河中有香草也,其句子结构和句意均同于第十六曲《临髙台》“江有香草目以兰”之句。这句是说,小河中长满了兰之香草。
向始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
此数句唐汝谔读作“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夏敬观读作“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逯钦立读作“河为香向始溪,冷将风阳北逝。肯无敢与于扬。” 这些句读并不正确,而各家的句解也都是十分错误的。向始一词,陈本礼《汉诗统笺》 解作“向使”,假设之词。徐仁甫以“向始”犹言“往先”,时间词。唐汝谔则解“向”为“对”。按,陈、徐、唐三家皆误。古有“向始”一词,犹言“方始”,即今言“刚刚”或“刚刚才”,时间词。《北史·孝行传》载长孙虑言曰:“虑兄弟五人,并冲幼。虑身居长,今年十五,有一女弟,向始四岁,更相鞠养,不能保全,父若就刑,交坠沟壑。乞以身代老父命,使婴弱众孤,得蒙存立。”此即是其证。冷,,《古诗纪》作溪。夏敬观以为“当是稣字形讹”,此说无稽。《尔雅·释水》曰:“水注川曰溪。”如前所言,上文之“石留”,意即“石上流水”,水流川成溪,此其必然,故此字作“溪”字甚合于文理,应从《古诗纪》。冷,《说文》云:“冷,寒也。”此言节候变化,溪水由在春夏之清凉一变为秋冬之寒冷,“冷”字之“寒”意在程度上较前之“凉”字为深也。如此,“向始溪冷”四字可读为一句,意为“溪水刚刚变得寒冷。”将风阳三字,夏敬观解作“使风扇阳和。”徐仁甫说“溪冷风扬,本来如此。”意即溪水变寒,冷风飞扬。逯钦立则言:“冬日行北陆,故曰阳北逝。”按,《礼记注疏》卷三郑玄注“前有尘埃则载鸣鸢”云:“鸢鸣则将风。”冯复京《六家诗名物疏》卷四十云:“《禽经》云:鸢,不击有贪。注:不善搏击,贪于攫肉。又云:风翔则风。注:风禽,鸢类,越人谓之风伯,飞翔则天大风。宋陆佃《埤雅》卷六云:《释鸟》云:鸢,乌丑,其飞也翔,高飞曰翱,布翼不动曰翔。鸢,鸱也,摩风回翔,故其飞也翔。《曲礼》曰:前有尘埃,则载鸣鸢,鸢鸣则将风故也。”据此,句中“将风”二字意当为摩风、乘风,非如夏、徐、逯三人所解。“将风”之意既是摩风、乘风,则其后与之成句的最为合理的成分当然就应该是“阳北逝”三字。王逸《九思》有句云:“乃回朅兮北逝。”“将风阳北逝”作为句子其结构正好与其相类。因此,“阳”字就不能解为“阳和”或“飞扬”,而应以声词视之,其功能与前面的“凉阳凉”之“阳”相同,也与王逸此句中的“兮”字相仿佛。北逝,王逸《九思》注曰:“复旋至北方也。”这句是说,“溪水刚刚变得寒冷,他(指鸟)就乘风飞向北方去了。”而唐汝谔、夏敬观、徐仁甫则将“北逝”二字与下之“肯”字连读,唐汝谔说:“逝肯犹言谁肯也。”夏敬观说:“北逝肯。肯,可也,指呼韩邪单于欲北归其庭,可听之也。”徐仁甫则谓:“逝同誓,即誓肯北,谓矢志愿留于北方也。”或滥引史实,或改字解诗,实为牵强。按,在古汉语中,肯字一般有两种用法,一表肯定,意为“可”,一是作为疑问词,犹言“岂,难道”。作为疑问词,它常常与“不”字或“无”字连用,形成反意疑问句结构,意为“难道就不……么?”或“难道就不能……么?”其基本句型有:
1、肯不敢……乎?王樵《尚书日记》卷十三:“矧曰:小人怨汝詈汝,肯不敢含怒乎?”
2、肯无……哉?赵鹏飞《春秋经筌》卷二:“则齐陈郑主会者,肯无赂而赦宋哉?”
3、肯不……乎?程大昌《禹贡论》上:“禹尝名之以济,而后世肯不以济目之乎?”
4、肯不……?陈禹谟《骈志》卷十五:“宁有刘媪本姓实存,史迁肯不详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