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作者:张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2944
 

  
  四、 模因理论在隐喻类别中的体现
  
  对于隐喻,人们有许多分类标准和方法。但是,无论哪种类别,我们都能够发现模因及其复制和传播。限于篇幅,我们只探究Lakoff和Johnson的分类。
  根据源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将隐喻分为三类:实体隐喻(ontological metaphor)、结构隐喻(structural metaphor)和方位隐喻(orientational metaphor)[6]。而隐喻的各种类型都体现着模因理论的基本观点。
  1.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的是把描述某种概念特征的词语用于谈论另一概念,或者说,是以一种概念的结构来构造另一种概念。
  例如,在“Argument is war”这个句子中,人们根据“战争”来理解、谈论和筹划“辩论”。我们知道,“战争”与“辩论”在许多方面是相似的,而前者比后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显然是模仿和复制,完全符合模因理论。
  在语言的习得和使用过程中,人们渐渐学会用已知事物认识另一种事物,从而丰富、扩展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在人类与自然的互动中,人类自身的生活经验,帮助人们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和情感取向。
  毫无疑问,本体包含的喻体越多,就越能充分揭示本体。隐喻不仅复制概念特征,还可以由此生发开去。例如,由Time is money这一结构隐喻出发,形成了waste time, save time, cost time等说法。这样,“时间就是金钱”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不断复制和重复传播,因而具有很强的模因性质。
  2. 方位隐喻(或空间隐喻)
  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概念来组建隐喻,它以空间域为源域,将空间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或者说,它用物质语义域中方位语义域的词汇来表达心理认知或情感语义域中抽象概念的隐喻现象。
  人们常常将上、下、前、后、深、浅等这些具体概念投射到情绪、数量、社会地位等抽象概念。例如:She is up/low these days.这样的语言表述是有现实基础的:屈曲、蜷缩的姿势与悲哀、沮丧联系在一起;而直立、高昂的姿势与愉快、幸福紧密相关。又如:The price is going up.这个方位隐喻的物质基础是,将更多的东西加在一起,其高度会增加。
  可见,方位隐喻是以人类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它是某种模因进行自我复制的结果。
  3.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指的是将抽象语义域的概念投射于实体语义域的物体。它抓住实体的特征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
  I'll give you some time to prepare.
  It will take a lot of patience to do it.
  time是抽象的,但是我们可以give;patience也不是具体的,但是我们可以take。这些说法,显然是抓住实体特征来理解抽象概念。
  “实体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心理的。”[15]例如,在The fear of snakes was driving me crazy中,“drive”是具体可感的,可以归为实体语义域;同时,它又具有抽象的属性。由此引发出具体语义域向抽象语义域的联想,进而产生隐喻。
  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container metaphor)。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容器。人们将这种源于日常经验的认知概念投射于人体以外的其他物体(甚至包括一些抽象的事件或状态)。例如:
  He got Mary into trouble.
  The volcano is in eruption.
  这里,我们把关于容器的认知概念投射于trouble和eruption这样的抽象概念。
  综上所述,隐喻思维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隐喻是通过将源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来表达和理解目标域的。一般来说,源域通常比较具体,目标域则比较抽象。所以通常的顺序是,人们把某个模因从源域扩散开去,进而投射到目标域。为了表达空缺的信息单位,人们不得不借用已存在的词语。当人类从具体概念中逐渐获得了抽象思维能力的时候,往往借助于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表达抽象的概念。
  我们固然可以说,抽象认知能力创造了人类的隐喻语言,但更具体地说,模因及其模仿和复制造就了隐喻。就隐喻产生的本源来讲,最初,隐喻是一种言语现象而不是语言现象。后来,言语交际活动中所产生的隐喻在语言系统中积淀为具有隐喻性的语言单位。比如“eye of a needle”,“mouth of a volcano”,“bottle-neck”,“arm of a chair”等等。在这些说法里面,显然存在着模因的模仿和复制。通过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抽象的关系具体化了,概念性的东西形象化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下一条: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
   相关链接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王祖悦]被遮蔽的疼痛·[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