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作者:张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2030
 

  
  五、 结语
  
  隐喻的认知基础是:在隐喻结构中,两种似无联系的事物之所以相提并论,是因为人类在认知领域对他们产生了相似联想,最终会利用这两种事物的交融来解释、评价、表达他们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由于不同民族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异,各民族的思维方式会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而不同民族思维方式的差异使人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呈现出不同的倾向[16]。在此基础上,人们内化其语境内容,并且把这种凝结着民族文化的隐喻性话语结构作为一个整体模因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例如,中国人把“光宗耀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复制和传播,其中包含着“面子”的信息成分。源域和目标域之间存在共性,它们是能够模仿、复制的信息单位,即模因。换句话说,在隐喻的形成过程中,模因表现为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语义交叉、重叠部分。

  参考文献:
  
  [1]Carroll D W. Psychology of language[M]. 3rd ed.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145.
  [2]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17.
  [3]Ungerer F, Schi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M]. New York: Addison Wesley Longman Limited, 1996:114.
  [4]Mey J L. Pragmatics:an introduction[M]. Oxford: Blackwell, 1993:301.
  [5]维柯. 新科学[M]. 朱光潜,译.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6.
  [6]Lakoff G, Johnson 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7]Lakoff G, Johnson M. Philosophy in the flesh[M]. New York: Basic Books, 1999:122-127.
  [8]Dawkins R. The selfish ge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6.
  [9]Blackmore S. The meme machin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10]Barcelona A. Metaphor and metonymy at the crossroad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M]. Berlin: Mouton de Gruyter, 2000.
  [11]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005.
  [12]Cacciari C, Glucksberg S. Understanding figurative language[M]∥Gernsbacher M A. Handbook of psycholinguistics.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1994:447-477.
  [13]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191.
  [14]Heylighen F. Selfish memes and the evolution of cooperation[J]. Journal of Ideas, 1992(4):77-84.
      [15]刘润清,胡壮麟. 认知语言学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73.
      [16]张平. 隐喻的民族性及其认知阐释[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9(3):275-278.

 

(原载《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下一条: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
   相关链接
·[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王祖悦]被遮蔽的疼痛
·[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
·[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
·[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
·[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徐赣丽:《民族文化的空间传承——对侗寨的田野研究》
·[周星]“空间民俗学”的新境地——徐赣丽教授新著小序·王宪昭:在古老神话中解读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从最“土”的学问中树立民族文化自信·[韦鑫]民俗医疗观念与疾病的文化隐喻
·[王丹]多民族文化交流中的“仙妻”形象研究·[刘燕舞 朱雯]复制还是隐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