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 模因理论对隐喻的解释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陌生事物的特点和结构,人们倾向于把熟悉的事物投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比如,最初,人们形成光明的观念是从太阳开始的。千百年来,人们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农耕生活,太阳、光明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社会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发展,光明的观念逐渐从最初的意义扩展开来,从而适用于其他的相关概念。就是说,它完成了从一个概念域向另一个概念域的结构映射。
Barcelona探讨了“光明”概念隐喻的基础和它们的一般特征[10]。Deignan通过英语语料库收集丰富的语言材料来对“光明”这个概念的隐喻投射进行系统的分析。他发现,“光明”有三个概念投射[11]:
(1) 已知是光明(Known is light),例如:Lyn's seen the light(Lyn已经明白了);
(2) 美好是光明(Goodness is light),例如:They hold a celebration at the coming of the light(在希望来临之际,他们举行了庆典);
(3) 快乐是光明(Happiness is light),例如:虽然舟车劳顿,但他依然容光焕发。
但是,我们认为,(2)(美好是光明)有些笼统。显然,美好还可以包含“前途”(光辉前程)、“公开”(光明正大)、“聪慧”(He is bright)、“景色”(风光)、“生命”(回光返照)、“恩惠”(沾光)、“面子”(脸上有光)、“彰显”(光宗耀祖)等等。事实上,“快乐”也是美好的,所以,(2)(美好是光明)可以包含(3)(快乐是光明)。
Cacciari和Glucksberg指出,隐喻的使用和理解并不仅仅涉及语言或话语过程,也涉及到推理和概念过程,具体地说,隐喻既与先前所获得的范畴和概念图式的使用有关,也与新的范畴和概念图式的产生有关[12]。根据Grice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意学说,听话人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来确定隐喻性话语的会话含意。第一步,听话人分析话语本身的字面意义;第二步,针对语境,听话人斟酌字面意义的适宜性;第三步,如果字面意义与语境不符,听话人便寻求字面意义背后的深层含义。关联理论则认为,任何话语都是有关联的,话语的理解过程就是寻找关联的过程,在较小的语境中找不到关联,就得借助大一些的语境,直到找出话语的关联,使话语在这个语境中具有语境效果[13]。
当人们理解They hold a celebration at the coming of the light 的时候,这里的light并非光明的意思,否则就与上下文不符。于是,人们便转而寻求其他的含义,进而发现,在这个句子里面,light是希望的意思。“希望”与“光明”具有相似性:都是美好的、令人振奋的东西。换个角度说,light模仿、复制了“希望”的部分内涵。
“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扩散了我们的感知体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目的域的理解和把握。隐喻用可感知的语言描述超出感知范围的对象,从而使主观体验客体化。正因为这样,人们才对隐喻情有独钟,不断地进行模仿和复制。例如:
a. 如果你看这本书,你就会明白了。
b. We were greatly illuminated by the discussion.
c. 一定要说明这件事。
d. 学习了这篇社论,心里更敞亮了。
e. He puzzled at first and then the light dawned.
我们在许多场合使用它们,使用得太频繁,以至于有时根本感觉不到它们是隐喻。这里的“明(白)”、“(说)明”、“(敞)亮”、“illuminate”和“the light dawn”都与“光明”或者“light”有关,都表示“已知”。它们在人们的记忆中被反复模仿和复制。Francis Heylighen认为,模因复制需经过四个阶段。①同化(assimilation)。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能感染新的受体。②记忆(retention)。指的是模因在记忆中的保留时间。③表达(expression)。指的是在与其他个体交流时,模因因子必须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形式。④传播(transmission)。在“表达”的基础上,解读还原之后,实现传播[14]。
以上四个阶段,周而复始,形成一个复制环路。每个阶段都有选择性,因而一些模因在选择过程中被淘汰。
Blackmore指出,出现某种思想或某种信息模式时,在别人去复制它或别人对它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