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张平]基于模因理论的隐喻
  作者:张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12941
 


  摘 要:隐喻是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投射。它扩散了我们的感知体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目的域的理解和把握。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这为复制、模仿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现象及其机制。事实上,为了适应不同语境,某些隐喻成分不断进行复制(包括突变)和传播。确切地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语境的民族文化,可以成为隐喻性话语内涵的组成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它能够被模仿、复制和传播。
  关 键 词:隐喻;模因学;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B 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758(2008)02-0174-04

  
  因为有些意义直接表达出来不太容易理解,所以人们倾向于运用隐喻手段。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是构成隐喻的基础。可以说,喻体复制、模仿了本体的某些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模因学理论来理解隐喻。
  Carroll指出,隐喻的理解首先要从心理词汇(lexicon)中提取信息,选择适当的那部分意义,最后识别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系[1]。所谓“适当的那部分意义”,其实就是体现喻体与本体相似性的含义,即喻体复制、模仿本体的那些内容。
  
  一、 隐喻
  
  隐喻是从一个概念域(conceptual domain)或认知域(cognitive domain)向另一个概念域或认知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sourced domain)向“目的域”(target domain)的映射。
  现实情景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描述的,这种描述把现实情景与固有的图式(schemas)联系起来。束定芳指出,隐喻中的喻体对说话者或听话者来说要比本体更为熟悉。而在两者发生互动反应时,通常是更为熟悉的事物的特点和结构被影射到相对陌生的事物上,因而喻体可以帮助认识本体的特点和结构,因而也具有了认知的功能[2]。
  由此可见,人们已不再把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格,而是把它提升到了思维方法的高度。Ungerer和Schimid认为,隐喻是“我们对抽象范畴进行概念化的有力的认知工具”[3]。Mey甚至说, 隐喻是“理解人类认知能力的唯一方法,也是解决语言理解和语言习得中的不可缺少的工具”[4]。
  事实上,大约在1725年,意大利哲学家和修辞学家G.Vico就发现了隐喻的认知功能[5]。然而,Lakoff 和Johnson等人真正把隐喻研究纳入认知语言学领域。Lakoff和Johnson认为,语言表达本身并不是隐喻,只有将概念结构从一种范畴作用于另一范畴,它才有资格被称为隐喻[6]。在他们看来,隐喻更多的是与思维而不是语言有关。他们从体验现实出发,认为隐喻性语言是隐喻性思维的反映,隐喻思维是首位的,隐喻性语言是次位的,是日常语言的一部分,隐喻思维是常规的,而不是变异的,表达概念隐喻意义的某一个词可能失去隐喻意义,但是其概念隐喻却可以保持其活力[7]。
  相关资料显示,近年来,隐喻研究如火如荼。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在涉及隐喻的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最近,模因学(memetics)发展迅猛。模因理论表明了隐喻性语言单位的动态性,也说明了人类思维及语言的进化过程。然而,人们几乎还没有开始从模因这个独特视角研究隐喻现象。
  
  二、 模因理论
  
  在《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Dawkins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播的单位,或模仿的单位”[8]。它可以通过模仿进行自我复制。就是说,模因通过模仿在人的大脑之间进行复制和传播。它存在于个体的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或者说是个人记忆中能够模仿、复制的信息单位。
  模因(meme)类似于基因(gene)。生物个体通过基因得以繁殖和生存,我们可以通过基因理解生物个体和生命本身;作为复制因子,模因能够描叙文化现象的进化过程和机理。
  Dawkins认为,人是基因赖以生存的肌体之一,是基因得以不断复制和永存的一种载体;同样,人类也是模因赖以生存的载体(但不是唯一的载体),是最便捷、最有效的模因传播机器。因为模仿,模因得以传承和繁衍,并与环境相适应。正是由于模因的繁衍能力,Dawkins将模因比做能力非凡的“复制机”(replicators)[8]。
  人们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1999年,Blackmore在《模因机器》(The Meme Machine)一书中指出,人类的独特之处是具有模仿的能力。人是具有生物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的动物。从生物性上看,人由父母所生;从社会性上看,人脱胎于社会文化的母体。我们从父母那里继承基因(gene),从社会继承模因(meme)。对于生物种群来说,物种的进化是通过基因库中基因的准确复制和有益突变的积累来实现的;而对于一种文化来说,其进步也需要通过本身模因的复制和有益突变(有时得益于先进的外来模因)来实现[9]。各种模因为了适应不同的社会环境,不断进行复制(包括突变)和传播,以求生存、发展。
  我们知道,在隐喻中,喻体与本体具有相似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喻体模仿、复制了本体中的一些内容。比如: 在“She is a tigress”(她是一只母老虎)这个句子里面,作者用“母老虎”的凶残、蛮横来影射和模拟she的恶劣态度。既然模因理论强调模仿、复制和传播,那么,它显然对隐喻现象具有相当大的解释力。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语文新课程资源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左洪涛]今文《诗经》之《齐诗》传授考
下一条: ·[陈虹]中西童话中成长母题表现差异及原因探析
   相关链接
·[邹东子]在“人类世”中寻找菌子的智慧:云南菌子文化的三重隐喻·[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灿 柏仙爱]叙事、情感与认同:图像符号的文化构筑与共同体隐喻
·[王尧]民间故事的情节链:三个隐喻·[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
·[李丽楠]从隐喻到反身性·[张子健]浅析泰伯形象的政治隐喻意义
·[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
·[丁海昕]茶与女性:唐朝茶文化中的隐喻与文化传承·[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王祖悦]被遮蔽的疼痛·[韦布花 张多 蒲睿熙 张子瞻 张顺民]乡村振兴背景下媒介助力民族文化旅游地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戴羽晗]乡村振兴下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再生产研究·[柴颖]民族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研究
·[隋丽]符号的隐喻与复调的“土地”·[吕涛宇 易谦柳]桂林地区传统村落文化载体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郭永平]地域景观、民族文化与辽西蒙古族地区高质量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