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在“同姓”层面上的家族组织
就“家族”一词的本义而言,应该就是美国苗族所谓的“同姓”。他们有记忆中的共同祖先,因此是一个禁婚集团。美国苗族和中国苗族一样,是实行家族外婚制的。但是,因为这个层次的面太宽,分布地区很广,人们交往起来比较困难,再加上频繁的迁徙,同一个姓氏的家庭很难都住在一起,所以,很多应该是全体家族成员,即共同祖先的后代共同完成的事情,比如祭祀活动,往往就由关系紧密的亲类去组织了,这就是我们上面所介绍的情况。但是,尽管不住在一起,甚至彼此并不相识,但是只要是“同姓”,就仍被认为是“一家人”。
确切地说,“同姓”不通婚的本质是“同宗”不通婚。在苗族的不同地区或者方言区,有的“同姓”和“同宗”是一致的,有的是不一致的。当不一致的时候,禁婚的标准是“同宗”,不是“同姓”。但是对于美国苗族而言,他们的“同姓”就是“同宗”。虽然他们现在用的是汉姓,但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苗姓,而汉姓又是与苗姓一一对应的,所以也就和血缘对应了。
笔者在美国的那几年,所有的苗族人遇到我,问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姓什么”,第二句话则是“你丈夫姓什么”。这两句话说明:第一,当他们遇到一个人的时候,首先要弄清楚这人是不是自己家族的兄弟姐妹,然后才能确定以什么样的方式和你交往。“姓”就是他们判断血缘的依据。第二,苗族是一个男权的社会,实行父系家族制度,女人结婚以后是要依附丈夫家族的,这就需要了解你丈夫的家族。
我有一位朋友,她是一位很优秀的中国苗族女性,她到美国留学以后,和美国一位苗族博士结婚了。他们的婚姻在美国苗人社会中引起了轩然大波,原因不是别的,就是因为他们是同姓。其实,有的“同姓”之间,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就像刚才说到的那对朋友,一个生长在中国,另一个生长在老挝及美国,他们的血缘距离已经无法计算。而姓氏的内部通常也因为血缘的远近分成几支,例如吴家分为前娘生的和后娘生的两支,李家有用7个碗祭祖和用9个碗祭祖的区别,张氏也根据不同的典故有几个分支。美国苗族把每个分支叫做“帮”。在历史上,苗族先民在氏族太大了的时候,曾举行过“分支开亲”(裂变)的活动。据说,美国苗族在老挝的时候也曾经有大熊和小熊、大王和小王之分。但是最初的共同血缘仍是寻找归属的依据,是凝聚力的来源,特别是在民族危急的时候。苗族进入美国虽已经生活在和平的社会里,但是也遭遇到别的强大文化的挤压,面临着一种文化的危机,也算是一种“民族危急”时刻吧。
如果说,在美国苗族中,亲类的交往是出于一种习惯,是出于生活中相互帮助的需要,那么“同姓”的血缘认同就更多的需要用一种文化自觉的精神去维护了。苗族到了美国,其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最本质的区别,就是苗族文化崇尚集体精神,而美国文化张扬的则是个人主义。苗族的集体主义文化的集中体现就是“家族”本位。毫无疑问,作为在传统农业文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家族文化,在美国这个高度发达的工业化现代化强国,肯定会受到挑战。
事实上,在美国社会,苗族的家族文化对苗族个体的利益也是具有二重性的。一方面,家族是个人的一个支持力量,不管是读书、就业、成家等等,都需要家族这个社会关系网络来支撑;另一方面,家族也是对个人奋斗的一个制约因素,因为家族有另外一种与美国社会不一样的行为规范,它要求个人在追求其发展的同时要更多地关照家族的利益。个人发展得越好,家族要求你付出的越多。作为一个弱势群体,美国苗族还是更多地选择了家族的利益。因为做这种选择的,是进入美国时已经成年或者已经烙上了苗族文化印记的人,他们是这个群体的主体。在感情上,他们已经有了对血缘的天然信赖和亲近感;在理性上,他们知道必须加强内部的凝聚力,才能增加进入美国社会主流的能力,而血缘就是具有天然基础的凝聚力量。
同样,在其他强势文化的压力下,保持自我的本能也在促使苗族去尽力维护这种血缘集团的存在。与亲类相比,“同姓”集团感受到的文化压力更大。也许,“同姓”原来的意义只是要“禁婚”,但是现在已经附上了更多的意义,例如集团竞争力、集体荣誉感等等。美国苗族在“同姓”这个层次上的家族观念,在客观上可能会削弱,但主观上却在增强。美国苗族的特殊经历也为他们提供了加强“同姓”意识的机会。美国苗族在战争之前,当他们还居住在老挝的时候,他们是游耕民族,流动性比较大,而聚居的村子较小,认识的人数有限。在战争中,许多成年男子都被征集到军队里,他们的家属也迁移到比较集中的村镇,人们的交往圈子扩大了。后来,他们又从老挝逃到泰国难民营,各路苗族便汇集到了一起,这给大家彼此认识和交往提供了机会,也扩大了“同姓”人群的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苗族更加有意识地强调这种家族观念,并且利用美国的政策来弘扬自己的家族文化,扩张家族力量。移民到美国的苗族和美国自身的社会,就像一个物体的两极,差异极大。但是很有意思的是,事物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苗族文化的集体主义和美国文化的个人主义在价值观念上有很大的冲突,但是另一方面,提倡民主自由的美国也给苗族的文化提供了生存的空间。美国不是强调尊重个性吗?那么也就应该尊重苗族文化中对集体主义的强调;美国不是要鼓励多元化吗?那么就应该鼓励苗族文化的发展。于是,苗族充分运用了美国的政策来发展自己的文化,壮大自己的力量。成立以姓氏为单位的协会就是一个很精彩的案例。
美国的各种协会多如牛毛,其中有很多是帮助像苗族这样的难民的协会。苗族自己也成立了不少的协会,例如老挝之家协会、文化传承协会、妇女协会、老年协会等等。美国苗族利用“协会”这一形式来使家族结社合法化,使之成为美国苗族家族认同、增强家族凝聚力的手段之一。
在美国,每个苗族家族都有自己的协会,分布在其人口较集中的每一个地方。.任何一个家族,即一个姓氏,在城市的层面有城市的协会,在州的层面又有州的协会,而在全国层面上还有全美的协会。以张氏为例,在圣保罗市有圣保罗市的张氏协会,而在圣保罗市所在的州——明尼苏达,又有州的张氏协会,在全国还有全美张氏家族联合会。2004年9月5日,我应邀参加了在北卡罗来纳州召开的全美张氏联合会的代表大会。
这个家族会议采用了现代社会一般的开会形式,会议的议程包括开幕式、专题发言、各州协会会长汇报、分组讨论、专家问答、总结评估等。但是会议的主题则围绕着以家庭为基础的“姓”层次上的家族团结和凝聚力展开,别有一番风味。例如:协会意识到,教育程度对美国苗族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这也关系到家族的实力,所以在专题发言中,就安排一位博士以家族“楷模”的身份介绍他的奋斗经历和学习经验,以激励家族的年轻人积极向上,奋力拼搏。各州协会会长的汇报也是以“家族”为单位来统计数据的。例如,明尼苏达州的会长说:“明尼苏达州就像隆庆,张氏有220个家庭,1080人。80%的人拥有工作,余下的主要是老人;80%的家庭买了房子,其余的租房子住;有12个人做生意;有3位博士(大家鼓掌)。现在,大家都比赛努力工作和读书,各方面越来越好了。一个人做了坏事,就会坏了整个家族的名声。希望大家要搞好。两年后再开会时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所谓的分组讨论,就是以“父亲”、“母亲”和“孩子”等家庭角色为单位来展开的,讨论的主题是如何完善自己的角色,协调家庭关系,从“爱家庭”升华到“爱姓(家族)”等。例如,“母亲”组把“爱姓”列为“爱”的系列(如爱孩子、爱家庭等)中的一个层次;“孩子”组把了解“同姓不能谈恋爱和结婚”作为学习传统文化的途径之一。
会议特别针对影响家族(姓)凝聚的一些问题,多次强调“求同存异”,号召以“同姓”作为认同的标准。影响家族凝聚力的主要问题包括:每个姓的苗族中都有“白苗”和“青苗”之分,都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基督教和祖宗崇拜),都有不同的书写方式,等等。
会议代表感到最困惑、最忧虑的问题是关于姓氏的不同文字书写的问题。美国苗族主要使用的苗族文字是拉丁文字。他们原来是在老挝,老挝曾经受过法国的统治,后又移民到美国等使用英语的国家,所以苗族就同时使用法文和英文。而这两种文字都是拉丁文字,使用时特别容易混淆,再加上苗族内部的白苗支系和青苗支系在词汇和发音上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美国苗族或者其他人在拼写苗族的同一个“姓”的时候,不同的人或不同的时候就采用了不同的书写方式:有法文的书写法,有英文的书写法;有白苗口音的书写法,也有青苗口音的书写法,等等。从客观上来看,不同的书写方法似乎把同一个“姓”变成了不同的姓。这是令美国苗族很担心的,他们怕美国苗族以后会因此而无法辨认自己的禁婚对象。对于这个问题,虽然张氏协会以及整个美国苗族至今也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但是我们却由此可以看到美国苗族对“同姓”层面上的家族认同的强调。这种追求并不仅仅局限于眷念过去的老人群体,也包括现代的年轻人和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笔者注意到,具有高学历的人作为苗族精英的代表,也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断呐喊。在这次会议上,有一少年问:“同姓是否可以结婚?如果姓的书写不同,是否要统一?”协会领导回答:“同姓不能结婚。字的书写这是老问题了,不要把这个问题搞大,只要知道我们是同一个姓就行了。”这时,另一人插话复问:“如果同一个姓,用法文书写的和用英文书写的不同,他们的子女可以结婚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位博士回答说:“各姓中都有这个情况。不管怎么写,关键是要看传统。谁要这么做(指同姓结婚),自己就会遭罪,我们也要请他离开我们大家!”
美国苗族为什么强调求同存异,为什么要突出家族、同姓的重要性呢?就是为了实行“同姓禁婚”。只有实行“同姓禁婚”,才能证明是“一家人”;既然是一家人,就要团结;只有团结,才有力量。这是张氏家族联合会全美代表大会的会议主题意义所在。苗语称呼张氏联合会为“张同生”,其意不言自明。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7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