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杜靖]30年来汉人乡村人类学发展的知识脉络与生长点
  作者:杜靖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5-01 | 点击数:21400
 

  三、结语:回归本土文化观
  
  在国家与地方互动的历史过程里,以文化的视角考察中国是最近30年来本土人类学发展的一个主轴。由于西方人类学理论是在西方人生活的经验世界里和在西方以外的简单社会中提炼出来的,因此,这样的理论难以适应一个有着发达国家制度、高度分化、深厚历史传统与文明的复杂的汉人社会。中国人类学家正努力用本土经验检验西方理论并与其进行对话。
  汉人社会的经验研究有三重境界:第一,以西方的理论来认知自己的社会;第二,在用西方理论认知自己社会的同时,对西方理论进行检验、批评与修正;第三,以本土文化观统领西方理论来认知自身,并跟西方理论进行对话。应该说,大部分人类学家尚停留在前两个层次,这样,即使提炼出“本土理论或概念”,也难以在总体上彻底摆脱西方话语的支配。但同样应该注意的是,本土建构也有可能重蹈外来建构之覆辙,与文化的实践相背离,堕入中国中心论和文化主义研究的陷阱。这里的关键在于,一定要从文化的实际出发来提炼理论,本土建构同样要服从经验证据的检验,包括本土文化中的内在体验,因而本文提倡第三重境界。
  在纵观美拉尼西亚社会、北美西北海岸夸口特人社会、澳洲土著社会以及非洲社会等的世界人类学研究的同时,我们必须认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30年的汉人社会经验研究究竟给世界人类学贡献了什么样的理论范式?随便翻一本《人类学概论》,能从中觅到从汉人社会里提取的人类学理论吗?我们长期投入巨大人力物力,只是在某些细节或枝节上取得了突破,学术效益并不明显。这是否也是陷入了学术内卷化?即使这些思考可能令我们感到尴尬甚至痛苦,我们也不应回避。
  汉人社会研究不单纯是西方知识生产的消费者,也应该是生产者,更应该为世界提供理论产品。


 (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民族研究》2008年第6期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秦华生]中国戏曲理论建设30年
下一条: ·[李桔元]语境的多维研究:国内语境研究十年发展综述
   相关链接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毛巧晖]现代民族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自觉(1949-1966)
·[郑杭生]促进中国社会学的“理论自觉”·[郑杭生 童潇]中国社会学史研究的理论框架与现实追求
·理论自觉与中国的学术话语权·[郑杭生 陆益龙]增强理论自觉 促进学科发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