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葛剑雄]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
  作者:葛剑雄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6 | 点击数:4436
 


   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应该是今天和未来的大众节日,应该强调其“保存记忆,沟通心灵”的功能。

  近年来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爱过洋节日,却忘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又有人感叹,为什么洋节日可以过得热热闹闹,我们的传统节日“味”却越来越淡?其实,东方也好,西方也罢,任何节日都离不开它的宗旨和内容。圣诞等节日是宗教性的,所以只要这种宗族信仰存在,节日就会延续。世俗的节日则离不开具体的活动。如果那些活动吸引不了民众,或者无法再进行,这个节日就名存实亡,除非找到新的、有吸引力的活动。

  从先秦发展到近代,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祭祀、寒食、踏青等,其中最重要的还是生者与死者的沟通。先秦和秦汉时代,“视死如生”是人们的普遍观念,一般人都相信,人死了后还继续以另一种形式存在于地下或另一个世界。所以除了在安葬时为死者提供必要的“生活”基础外,还得有经常性的维护和补充。经过一个寒冬的冰霜雨雪,死者的居所需要维护、清扫和美化,这就是扫墓和祭祀的出发点。也正因如此,清明扫墓和祭祀,历来不限于自己的祖先或亲人,还包括民族共同的祖先和圣贤先烈。

  清明节不是一年中唯一的祭祀,也不是最隆重、丰盛的祭祀,但清明是离死者最近的祭祀——一般都在墓地举行。所以除了祭祀的形式和物质部分外,还必然包括生者与死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在这过程中,个人、家族、人群、民族、国家的重大往事,必然得到一次次的回顾和追忆,对历史的记忆就这样形成和保存。就国家和知识阶层而言,历史可以通过书面记载或传统典籍加以保存。但对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文字记载的权力和能力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忆是他们传承历史的唯一途径。

  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没有中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无比珍视自己的历史,而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正是通过无数次与先人的心灵沟通,口耳相传地保存着对先人的记忆。例如,中华民族通过不断的迁徙使疆域得到扩展,文化得到传播,人口得到繁衍。但不管迁到哪里,移民的后裔都会追根寻源。直到今天,山西洪洞大槐树、湖广麻城孝感乡、江西瓦屑坝、苏州阊门外、南京杨柳巷等地还是亿万移民后裔祖先的圣地、心中的根。这些移民过程,正史中很少提及,它们能流传至今,就是靠一次次清明节扫墓和祭祀,将祖先筚路蓝缕的迁移、艰苦卓绝的开拓和种种嘉言懿行告诉子孙后代。这些记忆还随着人口的迁移,传播到海外的华人聚居区,遍布世界。

  今天,多数国人不再相信死者存在于另一个世界,多数死者已实行火葬,甚至不再保留骨灰,不建坟墓。清明节的扫墓和祭祀的形式已发生很大的变化,但保存记忆和沟通心灵的功能不仅依然需要,而且应该不断加强。近年来,各地已经恢复或新设了不少祭典,但大多只注重形式,忽略了它们“保存记忆,沟通心灵”的功能。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清明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还应该是今天和未来的大众节日,那就得为保存记忆、沟通心灵创造相应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作者 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2009-04-04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叶瑞昕]借墓游春的民俗学考察
下一条: ·缅怀先人 多国都过“清明节”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赵欣璇]以“写”代“说”:陆稼书传说的生成机制
·[岳瑾]黄河流域关中民间泥塑的文化记忆与传承研究·[严曼华]边远人群的记忆书写:论通行叙事的在地转化策略与动力机制
·[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林玲]炎帝神话的族源记忆与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黄秀双]宗族记忆的重构
·[邓婧怡]“非遗”视域下鄂尔多斯传统舞蹈的历史记忆与身体实践·[程锐]长征记忆的节日建构
·[陈冠豪]当代显性鬼传说“影子记忆”的“箭垛”组合现象·[蔡威]藏族碉楼营造技艺与文化记忆的传承发展研究
·[白笑天]民族记忆:先秦巫文化与民族思想文化交融发·[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朱志明]民办民俗博物馆与乡土文化记忆传承·[张淇源]作为类民俗的圣地巡礼:时空感重塑与记忆再生产
·[叶玮琪]唯有天太拜魔王:清代京西慈善寺魔王信仰中的“旗人记忆”·[严曼华]地方传说的层级系统与差序实践
·[许诺]集体记忆视角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苏州路径·[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