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端午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端午节专题

[吴真]端午“恶之花”:时间的善恶与人的对策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28 | 点击数:8623
 


      有一年春天大旱,直到阴历五月初三,才下了四指雨。初四那天,大家都抢着种地,二诸葛看了看历书,又掐指算了一下说:“今日不宜栽种。”初五日是端午,他历年就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又不曾种;初六倒是个黄道吉日,可惜地干了,虽然勉强把他的四亩谷子种上了,却没有出够一半。

      二诸葛这点事儿,自从被赵树理披露之后,曾被“新社会”的万千读者嘲笑了几十年。那么,为什么二诸葛“从来不在端午这天做什么”呢?可别以为人家二诸葛没文化,恰恰因为他太有文化了。

      早在《礼记·月令》中就说到:五月里白昼最长,但是天地间阴气、阳气激烈斗争,生物半死半生,君子应该斋戒,禁绝一切情欲。也就是说,五月的时候,代表生命的阳气开始衰竭,代表死亡的阴气重新出现,并将逐渐强大。因此,古人把五月看成是阴阳交替失和、阳消阴长、邪气丛生、有害于生命的“恶月”。这是后来端午节习俗集中在辟邪方面的最根本原因。

      《史记》记载:孟尝君田文生于五月五日,他父亲田婴命令丢弃这个孩子,妻子却偷偷地把田文抚养成人。田婴发现后,大怒,田文跪问理由,田婴说:“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得像门户那么高的时候,将不利其父母。”田文聪明地反击说:“把门户加高,不就行了吗?”虽然田文长大以后并未发生危害父母的事,但是,恶月不宜生子的思想却一直在民间流传,到汉代仍然盛行,如东汉应劭《风俗通》就认为:“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

      陈连山在《中国节典》中指出,根据五月是恶月的观念,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了一系列对策性风俗。古人认定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会危及父母,因此要及早抛弃;五月五日的邪毒之气会危害身体健康,因此要采药煎服、沐浴兰汤、登高祓除。这些习俗虽然记录在不同的著作中,但是具有内在统一性,即认为五月五日是个危险的日子,这个时间只适合祓除,不适合生产。这种避邪驱瘟的思想,正是端午起源的文化基础。

      为了对付端午这枝“恶之花”,古人还发明了许多以毒攻毒的法子。汉代五月五日有一个特殊的官方礼仪,皇帝要求郡国召集百官,赏赐枭羹,也即猫头鹰汤。为什么要用猫头鹰做羹呢?《汉史》说:“以其恶鸟,故以此日食之。”恶日吃恶鸟,当然是一种以毒攻毒的巫术策略。

      古人为了抵御端午时节的邪气,通常会悬挂、张贴一些避邪神像(如张天师、钟馗),或者各种符咒。把蝎子、蜈蚣、蛤蟆、蛇和蜘蛛等“五毒”图案用作驱邪灵符,目的也在以毒攻毒。

      据《荆楚岁时记》的记载,魏晋南北朝时期,五月的禁忌更多了,不能晒床席,也不能盖房子。在此基础上,各项辟邪除瘟的习俗都得到很大发展,内容几乎囊括了后来端午习俗的全部。其中包括端午节的名称、缠五彩丝、采集百药、制作艾人、艾虎、喝雄黄酒、吃角黍、龙舟竞渡,当然,还有解释节日习俗的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等。

      说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清楚地理解了二诸葛“不宜栽种”的讲究,也知道了许仙为什么要在端午节这天逼着白娘子喝雄黄酒——他们正确地理解了端午的文化意义,却错误地把象征性的时间仪式落实到了具体的个人生活实践当中,结果反而扰乱了现实的生活秩序。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人民网文化频道 2008年06月06日15:4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沈鸿鑫] 端午节与《白蛇传》
下一条: ·“风俗如狂重此时”
   相关链接
·[张栋]屈原故里端午节庆仪式当代转化研究·[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陈鸿炜]玉林春节饮食民俗的时间感·[张勃]春节——赓续不绝的文化传统
·[萧放]传统新年礼俗与中国人的时间更新意识·[刘魁立]作为时间制度的中国节日体系 ——以传统新年为例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和追求:在整体时间观和互文之网中重新理解神话与神话学
·[意娜]口头诗学当代意义的再认识·[杨利慧]当代神话学的立场:在动态而开放的互文之网中研究当代神话
·[龙晓添]时间民俗的变奏:“二月八”农具节的迁移·[李向振]日常时间:当代民俗学转向生活实践研究的重要维度
·[高健]神话主义与模棱的原始性·[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黄晔 万登峰]试论端午节民俗文化促进孝感地方旅游经济发展之策略·[何彬]端午节历史数据的可视化探索
·[高健]时间起点、时间跨越与时间压缩·[程浩芯]乱世佳节:《退想斋日记》中的节日生活与时间体验
·《王者荣耀》特色主题展现身秭归峡谷内外共度端午节·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