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是我国正一道道教的发源地。这一带山青水秀,上清河自福建光泽县流来,合贵溪市南乡36股清溪水,经象山顺流直下,绕上清宫和天师府门前,北折龙虎山,越仙岩至余干县瑞洪汇入鄱阳湖。龙虎山有“百神受职之所”的大上清宫,始建于东汉,是我国最古老、规模最大的道宫之一。距上清宫约一公里处,便是“嗣汉天师府”,它规模宏大,建筑瑰丽,历史上称之为“龙虎山中宰相家”。山下的“正一观”,自西晋时开始建庙,是宋代以来江南道教的聚集中心。
龙虎山海拔一般为200米左右,最高峰不过1122米。山并不算高,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龙虎山的闻名,除了风光秀美,还因为有张道陵炼丹布道。传说中的“张天师“形象是以汉代张道陵创立道教时曾自称天师,“周流五越,精思积感,真降道成,号曰天师”,后其子孙嗣“天师”称号,并得到历代封建统治者的认可,传袭至六十三代,时间长达1900余年。
龙虎山的许多民间传说,给人们留下影响最深的当属张天师“降魔五万五”.端午为“恶日”习俗之说由来已久。“端午”,“端”是开始、初始的意思,“午”是五的顺号,五、午相通,所以“端午”本作“端五”解。传说“端五”这天,龙虎山恶魔太多,可谓群魔乱舞,太上老君指派张天师坐镇龙虎山,张天师便骑着用艾叶扎成的神虎,手执菖蒲变成的宝剑降伏群魔,人们把这一天定位端午“恶日”降魔,从此,每逢端午节,家家户户都照样搞些菖蒲和陈艾挂在门口,好镇邪降魔,消灭灾害。人们还编了“五月五日午,天师骑艾虎,手提菖蒲剑,降魔五万五”的歌谣,一直传唱至今。
民间传说有关端午节习俗的由来,除龙虎山仙人张天师五月五日端午节插艾枝等习俗的传说外,还有两种说法:一是以吴均《续齐谐记》为代表的端午节吃粽子等习俗以纪念屈原说;二是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赛龙舟习俗为龙节日说。以上三种端午节习俗由来之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中国文换知识精华》一书中关于端午习俗之说就有八种,究竟哪一种说法解释为准、为先,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去研究这些节日习俗丰厚的文化内涵,其流传之广泛,传承之久远,穿透历史,无论是在愚昧落后的年代,还是在科学昌明的今天,传统的节日习俗总是像影子一样环绕在人们身边,甚至深深地渗透到日常生活里,深刻地影响着全民的文化心理和思维方式。如端午吃粽子习俗纪念屈原说,屈原作为伟大的诗人,不忍看到祖国的危亡,在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满怀悲愤投入汨罗江,以身报国,人民为纪念他,把这一天定位端午节,年年纪念,代代相传。过节这天盛行吃粽子,源由屈原投江后,江边水里的鱼和蛟龙,希望它们吃粽子,不去伤害屈原的尸体。这些习俗的文化内涵已远远超出了习俗本身,对今天弘扬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有很积极的作用;端午赛龙舟为龙节日说,更具有深厚的象征物:“龙腾虎跃”、“ 龙吟虎啸”、“龙行虎步”、数千年来称我国文化为龙的文化。很多地区把五月初五端午节称为“龙舟节”,因为龙表示吉祥和顺、矫健,具有超然脱俗、傲骨雄风的气质以及气吞山河、威振四方的民族精神;而舟,为水而存之,象征着永远不忘那奔腾向前、永不停息的母亲河的呼唤,龙以舟合并,包含着华夏儿女一代代前仆后继、追求光明、探索未来的民族精神。端午节赛龙舟,对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现实意义。
龙虎山张天师“降魔五万五”端午“恶日”习俗说,则显得比较古朴、它实际是由宗教信仰产生的一种端午民俗,作为一种特殊精神现象的宗教信仰源于初民社会,它最古老的形态是各类巫术活动,后来虽渐渐发展为较为完备的形态,但仍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神灵崇拜的范畴之内。在江西民间,张天师长期以来受到祭祀、祈祷、顶礼膜拜,习俗叶广为流传至今,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从地理环境看:由于江西山高林密,江多湖阔,地域偏远,开发较迟,境内民风醇厚,习俗古朴,民众秉性忠厚,企盼神灵庇护和护佑,随着天师道中心的南进,天师道在江南地区得到广泛的传布,龙虎山自第一代张天师张道陵在此炼丹肇基开始,到第四代天师张盛于汉末迁回龙虎山,此后历代“天师”都在这里从事传教活动。
从民众心态来看:人民大众及口传文学家不受张天师原形的局限,灵活地把自己所熟悉,灵活地把自己所熟悉的、喜欢的一些活生生人物的性格特征巧妙地融合到张天师身上,并借助于道士本身的发力或通过道士祈求更有权威的天神地灵来对付邪恶的鬼怪精灵,同时借张天师降恶魔的神话故事来嘲讽黑暗社会的丑恶现象,寄托企望主宰自己的命运的积极心态。清代霍金生这样描绘南昌到了端午时节的情景:“上元端午闹喧哗,太庙巍峨四八家。更有神人涂黑脸,满城都叫瓦”
从当时整个社会文化背景来看: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盛极一时,与道教相关的神怪故事成为当时的热门题材,著名长篇小说《水浒传》即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开头,使口头传承中的张天师形象又获得新的艺术生命和光彩,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创作典型形象之一。
从龙虎山的民间传说看端午习俗,我们不难发现,三种端午节习俗之文化内核,由远古不断的变异,到今天不断的进步,但:万变不离其宗“,它始终追寻的是人们向上的积极心态,期望庇护和福佑;历史的延续,造成习俗的变异,于渐变中见民俗,于民俗渐变中思变化。民俗的强大生命力,不仅因为它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文化,更因为它具有灵活地适应性和宽广的包容性,它能随着历史长河的流淌,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中,在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进步中。不断地发生相应的变异,吐故纳新,生生不息。这种变异,实质上就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移风易俗”。
从端午习俗看文化内涵,须把握一个规律:传统节俗在于一方面源于古老的传承文化,一份面又追随时代的移易人心。我们应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习俗中去重铸民族精神。作为江西地域道教文化、旅游文化圣地的龙虎山文化现象,应尊重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传承和革新中,既体现和弘扬新时代精神,又重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展示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
文章来源:梅联华的空间 2009-03-07 20:35:50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