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什么是民俗
生产劳动民俗
日常生活民俗
社会组织民俗
岁时节日民俗
人生礼仪
游艺民俗
民间观念
民间文学
   什么是民俗学
中国民俗学
历史民俗学
理论民俗学
应用民俗学
民俗语言学
艺术民俗学
   关键词与术语
   观风问俗
   民俗图说
   China in Focus

艺术民俗学

首页民俗与民俗学什么是民俗学艺术民俗学

中国文化报:民间舞蹈笔谈
  作者:马盛德 石裕祖 康玉岩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2 | 点击数:17983
 

      康玉岩:
      传统舞蹈勿因旅游开发变味 
     
      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为了发展经济,在一些交通相对便利、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开发旅游业,以当地传统节日、传统歌舞活动为载体,将其开发成旅游项目,藉以提高该地区的知名度,招商引资。这种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向外界宣传本地区独特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效果,更由于老百姓从中得到了些许实惠,于是为旅游者进行表演甚至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这某种程度上背离了传统民族风俗习惯。比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在贵州省台江县的施洞镇一带,有一种民俗活动“脑嘎量”(苗语音,大意为“吃姊妹饭”)。这是当地苗族女子的重要节日,被当地政府命名为“姊妹节”。节日期间,“踩鼓”舞蹈是苗族姊妹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姊妹节期间“踩鼓”的苗族风俗,吸引了众多旅游者。为了使错过姊妹节活动的旅游者直观地了解“踩鼓”舞蹈,施洞镇塘坝村的村妇们组成了“踩鼓”表演队,她们日常各自操持家务,有旅游团体来了,马上到村口场坝集合,表演半小时左右的“踩鼓”舞蹈,期间还邀请游客共同舞蹈。每次表演时,人数可多可少,谁有空谁来,表演完毕,各回各家,由旅游团队付给一定报酬。旅游者满意而去。

      有些地区,政府部门为了发展旅游业,将一些原来只在特定时间(如春节、元宵节期间)的民俗活动中表演的传统民俗舞蹈,从民俗活动中剥离出来,组织舞队,为旅游团队表演,使旅游者“反季节”地目睹民俗舞蹈的面貌,从而对该地区的生活习俗、生产习俗、民间信仰、礼仪习俗等,有直观了解。这种做法使得慕名而来的游客得到极大的文化满足,并且大大提升了旅游产品的含金量。

      2007年夏天,我到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双柏县了解当地彝族在春节期间跳民俗舞蹈“跳老虎”的传承情况。据《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载,“跳老虎”又叫“老虎笙”,流传于云南楚雄双柏县法脿乡小麦地冲村,是自称虎后裔的彝族倮倮人过老虎节时跳的一种祭祀性舞蹈。诚然,这种有着严格仪轨的民俗舞蹈不是任何旅游者都能有幸见到的。于是,当地有关部门组织了专门表演“老虎笙”的舞队,无论什么季节,只要旅游团队有要求,就选择一块平坦的场坝表演“老虎笙”,但只选取老虎进行农事劳作及老虎抱蛋等舞蹈片段,甚或表演彝族毕摩(巫师)的祭祀仪式,以使观者对当地彝族民俗有一个大致了解。

      还有一些地区的政府部门,将本地民族节日期间的民俗舞蹈活动予以冠名,出资策划,使原本是老百姓自己操持的节日活动纳入政府领导之下,届时,必定举行由各级领导出席并一一讲话的开幕式。这种做法,确实反映了当地党政领导极为重视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并藉以开展旅游事业,给当地民众带来欢乐和经济发展。但是,我的多次经历发现,开展民俗节日期间的传统舞蹈活动,党政机关最好是起引导作用,而不能越俎代庖。

      2004年8月,我随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的一个考察组到湖南靖州考察“藕团乡牛筋岭第七届芦笙节”的经历,使我久久难以忘怀。那次芦笙节,有一个由县乡政府事先安排好的既定程序表。由于芦笙节要等待县乡领导和来宾到来后才能开始,而来宾们姗姗来迟,显然令早早就来到芦笙场的几支芦笙舞队有些急不可待了。鞭炮声中,一支舞队进场围圈起舞。此时,扩音器中突然传出主持人的大声吆喝:“芦笙队先退场!”待群众安静下来,主持人才正式宣布:“耦团乡牛筋岭第七届芦笙节开始!放铳,芦笙队进场!”于是鞭炮声再次响起,四五支芦笙队按序进场后列队站好。领导讲话之后各芦笙队退场,再按事先安排好的表演顺序,一一上场,每支队伍表演10来分钟。芦笙表演进行中,忽然一阵骚动,“开毛猪祭祖”仪式竟然穿插在表演当中。霎时间,踩笙场上你演你的,我祭我的,现场的苗族群众都如看热闹的旁观者一般,乱乱哄哄,丝毫感觉不到“祭祖”时应有的庄重。看着表演者们强作笑容,演着为了给别人看而编排的节目,我心中不禁为这些朴实忠厚的苗族乡亲在本属于自己的节日里,却不能享受为自己而舞蹈的欢乐,感慨不已。

      这次考察使我目睹了2004年牛筋岭芦笙节的真实状况:由于年轻人大多出外打工等原因,七月十五踩芦笙的盛大民俗舞蹈活动已经变异了,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更像是有组织的“联欢会”。传统的节日礼仪、民俗仪轨被打乱了。以敬天法祖,企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向乡亲、情侣展示自己高超才艺和自娱自乐为主要功能的,有着丰富民族学、民俗学内涵的民间芦笙舞蹈,经编排后成了只有少数“演员”参加表演的节目;原本是节日主角的广大苗族、侗族群众在踩笙堂上竟然无奈地成了冷漠的旁观者。

      加强民族团结,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应是当地政府出面组织“芦笙节”的初衷。靖州县耦团乡牛筋岭一带,位于湖南省南部与贵州省交界处的偏远山区,2004年,苗族老乡下山去赶一次集,都要走几十里崎岖山路,显然尚不具备开发旅游的条件。如今,已经过去了四年时光,牛筋岭芦笙堂上每年三次踩芦笙的习俗还能恢复和延续吗?我时常在想。

      上述情形在各地还有很多,也很正常。有些旅游业者对传统舞蹈项目的盲目开发,使得千姿百态的传统舞蹈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但我想,无论如何变,也应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2009-04-10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丹东满族剪纸 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
下一条: ·[陈鸿]论中国早期先民仪式生活与舞蹈艺术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