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萧放]汉魏六朝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消长变化的社会分析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3 | 点击数:10158
 


                               
提要:两汉时期,士人关心国事,议论时政,公共生活活跃;魏晋以后,基于社会环境的原因,人们不再有激扬声名的政治热情,从处士横议转向清谈老庄,从品核公卿治政德行转向品味个人才情风神,从关心国家朝政大事转向关心个人的感官享受,因此注重社会等级身份的名教,自然成为必须去除的束缚,私人空间显著扩张。

主题词:汉魏六朝  公共空间  私人空间


      公共空间指公众共享的公共生活领域,在这一人文空间中人们可以形成公共意见,人们能够在不受强制的情况下,对有关国计民生等普遍而重大的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自由地结成集团或组织,进行对话与交流。私人空间指以个体情感、利益为中心的私人活动范围,它与公共空间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共同构成人们的生活世界,但在传统社会中,二者受到国家政治的强烈影响,它们的范围广狭取决于国家社会的性质。汉魏六朝时期,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的范围经历了一个较大的变化。

   一、心忧天下的两汉士人

      战国秦汉是以自由民为主体的古代社会,古代社会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上古社会的治政精神,虽然出现了以帝王为核心的专制政体,但人们有着较强烈的国家社稷意识,忠于王室与忠于国家一致。因此重视现世事功、刚健有为的儒家思想在汉代中期取得独尊地位,儒家思想成为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学校教育、学术研究及人才选拔均以通晓儒家学说为标准,在这种文化精神的浸淫之下,文人士大夫也就汲汲然以天下为己任,因此有人说“(汉)武帝以后政治舞台上最活跃的是儒生。” 汉武帝以前主要是出身并不显赫的开国功臣与文吏、出身军功者和以赀候选的富人。西汉政权基础较为宽阔,地方宗族豪强常遭抑制。西汉末年,中央统驭力下降,地方势力抬头,在反抗王莽统治与平息农民起义的武力斗争中,地方豪族利用自己的军事经济实力,争得了一定的政治地位。但这些地方豪族的领头人大多是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儒士大夫,他们起事也大都有维护社稷的用意。清人赵翼在《廿二史札记》卷四中专列“东汉功臣多尽儒”条。这些人构成了东汉新政权的中坚力量。地方豪族与中央政权的结合,开启了东汉以后较长时间内的国家政治的矛盾格局。一方面,威重一方的豪族与中央政权的合作有利于国家对地方的控制,另一方面地方豪族势力扩张不仅与国家争夺土地人口,而且自然会滋生离心倾向、对皇权构成威胁。政治的稳定有赖于中央政权自身的力量与对矛盾调控的能力。东汉时期地方势力开始增长,地方大姓“世仕州郡”,但处于形成期的士族在当时与王室有着荣损与共的关系,并且东汉王室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注意协调与地方豪族的关系,采取种种方式汲纳名士。汉光武帝刘秀特重儒学,重儒生、尚节义,在人材选举上,除前代的贤良方正、孝廉秀才外,又增设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敦厚等名目。以儒家伦理规范作为取士任贤的选拔标准,因此在社会上培植出重视修身惜名的风气,如后人所评论:东汉虽无事业之人物“而德行之君子,乃云蒸霞蔚,几于比屋可封。可谓中国历史上之伦理时代。” 在儒学盛行的时代,儒家伦理思想已基本上内化为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准则,因此造就了一大批享有社会声誉的名士。在东汉名士中虽不乏沽名窃誉“以赡其私” 者,但名士作为社会公众人物,一般还是珍重名誉的。他们以特有的方式存在于当时的社会之中。名士社会价值的体现是他们勇敢地承担起社会评判的责任。以心忧天下为职志,而且它同时亦为聚族忠君的精神力量。因此东汉时期在人们的一般理念中,仍然一如前代,忠君即忠于天下。东汉名士直接介入国家公共生活之中。

      两汉时期文人士夫是国家政治的主导力量,在东汉末期以前,文人士夫大多通过道德、学术的声名与学问(所谓“经明行修”)进入政府,直接参政议政。并且利用自己的声名与地位操纵乡论、主持选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生着实际的影响。东汉时最有名的人物批评家是郭泰、许劭,“天下言拔士者咸推许郭。” 许劭与从兄许靖在汝南对乡党人物是每月一评,俗称“月旦评”。他们对人物的品评直接关系到人材的选拔。因为在以儒家礼教治国的时代,人的品行是第一考虑要素,而人在出仕之前的道德实践只能在家族与乡里的活动中体现,所以宗族乡党的评论即“乡论”非常重要。而主持乡论的就是许劭这样的名士。

      但是也有一批贤士,采取与政府疏离的政策,在地方荐举甚至公府辟举中他们并不就职,而且这种现象在东汉中期之后逾来逾多,如贺纯“十辟公府,三举贤良方正,五征博士,四公车征,皆不就。” 东汉人这种辞退推举的行为在当时为民间舆论所推许,反映了当时的一种社会观念,人们无论是否应聘他都会因朝廷重视而获得名誉,有可能最后需皇帝特别征聘,落得更大的声名。如张楷,“家贫无以为业,”常乘驴车到县邑卖药,州郡选举他为茂才,授长陵令职,张不赴任,“隐居弘农山中,学者随之,所居成市。”后五府连辟,举贤良方正,仍不就。汉安元年(142),汉顺帝特下诏,说张楷“轻贵乐贱,窜迹幽薮,高志确然,独拔群俗。”认为张之所以不赴任是地方官员“优贤不足”,因此要求州郡“以礼发遣”。 由此可见,当时的士人是在以曲求伸。他们希望以自己的德行引起社会更大的重视。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范长风 王琳艳]从孟婆汤神话看中国社会的遗忘逻辑
下一条: ·[萧放]论荆楚文化的地域特性
   相关链接
·[关旭耀]资本介入下古村落公共空间的变迁、消解与重构·[宋靖野]“公共空间”的社会诗学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孙正国]神话资源的雕塑呈现与公共空间化研究
·[王新艳]公共空间与群体认同: 海神庙重建的社会学意义探讨·[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
·[马佳]山西襄汾陶寺村公共空间的构建及其文化认同的形成·[高忠严]地方志与公共空间的审美书写
·[黄剑波 刘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间与信仰实践·[徐赣丽]公共空间与民俗生活
·[王政]汉魏六朝民俗诗的生产与艺术特点·乡村公共空间的消失与重建
·[李长莉]清末民初城市的“公共休闲”与“公共空间”·[丁国强]街头的生存意蕴
·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吕卓红]川西茶馆:作为公共空间的生成和变迁
·[丁国强]街头文化──城市的公共空间 ·[王笛]20世纪初成都的街头茶馆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