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胡适的方法论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关于他的一些具体研究方法,如“比较研究法”和“历史演进法”却少有探讨。本文选择胡适的“历史演进法”与中国古典小说考证的视点,在肯定这一方法于文学上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凸显胡适于小说考证过程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和方法本身与民俗学学科特点之间的某种契合。
[关键词] 胡适;历史演进法;民俗学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6-0094-06
胡适适时提出和概括了“历史演进法”,并运用这一方法对有“演化的历史”的中国古典小说进行考证,借此既把握住了这类小说的文体特征,也提升了中国传统小说于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不过,就笔者看来,胡适的“历史演进法”的成就远不止于小说抑或是文学本身,其于中国现代民俗学方法论上的贡献也是不容小觑的。本文选择胡适的“历史演进法”与中国古典小说考证的视点,在肯定这一方法于文学上的价值和意义的同时,凸显胡适于小说考证过程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和方法本身与民俗学学科特点之间的某种契合。
一
“历史演进法”概念见于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一文。(俞吾金,1995:604)1924年,胡适就顾颉刚等四人的古史辨,发表了这篇总结性的文章。在论述中,他赞赏顾颉刚的“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见解是“今日史学界的一大贡献”,并把其研究方法叫做“剥皮主义”,“譬如剥笋,剥进去方才有笋可吃”。他以为这一方法起于崔述,只是崔述剥古史的皮,仅剥到“经”为止,而顾颉刚不仅剥得更深,而且还要研究那一层一层的皮是怎样堆砌起来的,即“重在每一种传说的‘经历’与演进”,也就是“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接着,胡适对这一“历史演进法”做了归纳和概括: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
在胡适看来,“这个根本观念是颠扑不破的”,因为“古史上的故事没有一件不曾经过这样的演进,也没有一件不可用这个历史演进的(evolutionary)方法去研究”。虽说胡适是在对顾颉刚古史研究的总结中阐释“历史演进法”,然他自己早于1919年、1920年就曾运用这一方法研究过井田制度。“我在几年前也曾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一个历史问题——井田制度。我把关于井田制度的种种传说,依出现的先后,排成一种井田制的演进史”。胡适进而还把这一方法延用到小说考证。顾颉刚也明确说,他研究古史和民间故事就曾深受胡适《水浒传》和井田制考证方法的启发,他说:“适之先生发表的论文很多,在这些论文中他时常给我以研究历史的方法,我都能深挚地了解而承受。”(顾颉刚,1982:40)后来,顾颉刚借助“历史演进法”研究古史和民间故事,不仅在史学界名声大振,而且还以孟姜女民间故事的研究奠定了在民俗学上的地位,坐上“民俗学上的第一把交椅”,进入民俗学大师的行列。
胡适曾多次提到历史的眼光和方法,早在1914年初,胡适留学美国时就把“历史的眼光”作为古老中国起死之神丹。1921年,他在《国语文法的研究》一文中又把“历史的研究法”作为三种必不可少的方法之一。1923年,他又提出要用“历史的眼光”来整理国故。
所谓“历史的研究法”也是民俗学者惯用的方法,它符合民俗学历时传承性的特点。日本民俗学家关敬吾指出,民俗学的方法为比较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历史的研究方法,是要探索共同体文化的来源系统,给以时间序列及前后关系,并掌握其逐渐积累的过程,就是把现在的文化作为历史的产物来掌握,阐明其发展阶段。(关敬吾,1984)这一诠释可以说是对胡适提出的“历史演进法”四步骤的抽象化和概括化。
胡适采用“历史演进”的方法研究中国古典小说,其小说考证始于《水浒传》。《水浒传》和《西游记》、《三国演义》一样,都有“五六百年的演化的历史”。(胡适,1988:899)《水浒传》的故事最早见于《宋史》上有关宋江等三十六条好汉的史料和在民间流传的“梁山泊神话”,经宋元之际《宣和遗事》的记载,到元代各种“水浒戏”之搬演,直至明代诸种《水浒传》版本的出现,最后经明代文人整理增删而成为一部文学巨著《水浒传》。“这种小说是经过长期演变出来的。每部小说的开始,可能都只是些小故事;但是经过长时期的发展,才逐渐变成一种有复杂性格人物的长篇小说”。胡适对于这类有演化历史的小说往往采用“历史演进法”,并基本遵循上述的几个步骤展开,即“从它那原始形式开始,然后把通过一些说书人、讲古人所改编、改写的长期演变的经过,一一搞清楚”。(唐德刚,1997:232)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