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家常与“家丑”相联系,因为分家多源起于家庭的内部矛盾,而以利益分割为主要内容的分家又会加剧和激化这些矛盾,弄不好则会父子反目,萁豆相煎,极大地破坏了深植于民众观念中的儒家伦理规范和熟人社会极其看重的家庭和个人名誉。本文试图揭示在这一家庭事件中,作为分家仪式的主持者——“中人”是如何减少或调和这些矛盾,使得这一家庭危机能够较为顺利和体面地渡过。
[关键词] 分家;中人;功能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6-0042-07
大莫村是辽宁省海城市耿庄镇下设的一个自然村。海城位于辽宁省南部,辽东半岛北端,南邻营口,北与鞍山接壤,东临岫岩,西依盘锦。耿庄位于海城西北部,古名盖苏屯,清顺治八年移民时,因耿姓在此早居而取名耿庄。耿庄是农业大镇,产大蒜,故有蒜乡之称。选择这一田野地点是因为笔者从小在耿庄长大,对该地区的风土人情、方言土语都很熟悉,易与调查对象沟通。而大莫村是笔者姨家所在地,笔者与该村村民并不相熟,这种“外人”身份有利于对分家这一常与“家丑”相联系的民俗事象的调查,因为访谈对象会因此减少担心所述会被传为笑谈的顾虑。
分家的实质是子家庭从母家庭中分离出去。分家动议出现前,母家庭的结构处于一种稳定状态,其成员各司其职,各安其位,整个家庭得以有序化运作。然而,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加,人际关系的微妙变化,使得源于经济和生活的矛盾开始激化,如果原有的家庭秩序不能再维持下去,解决的办法就只有分家。分家要将母家庭的家产以诸子均分的方式分割给各子家庭,同时对养老、债务等问题达成协议。这样,本已处于矛盾激化中的各子家庭又要直面经济利益的得失,弄不好则会父子反目,萁豆相煎,极大地破坏了深植于民众观念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和熟人社会极其看重的家庭和个人名誉。
笔者在大莫村的田野调查,就试图揭示在这一家庭事件中,民间社会选择了什么样的处理方式来减小或调和这些矛盾,使得这一家庭危机能够较为顺利和体面地渡过。
通过对20多个调查对象的访谈,笔者了解到,在大莫村,一般情况下,分家要请“中人”来主持。“中人”在当地话语中也叫“来人”,他们不仅是这个家庭事件的主持者,为这个家庭析分家产,均分给各股{1},又是这个家庭事件最终结果的见证人。“中人”是整个分家事件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他们析分家产、调和众议的能力,直接关乎这一事件能否顺利进行。在大莫村,“中人”一般由舅爷、姑爷和“在街面上有威望、有头有脸的人物”担当。因为在民间的观念中,“娘亲舅大”,舅舅在家族中的地位和威望都很高,他们和姑爷一样,既不参与这一事件中的利益分配,又对这一家庭的内部情况比较熟悉。而如果没有姑爷、舅爷,或姑爷、舅爷不具备主持分家的能力时,就一定要请那些在当地威望高,有能力,又熟悉自己家庭情况的人,这种“中人”被当地人称为“当地滚儿”。“中人”是主持整个分家仪式的核心人物,这一角色绝不是仅仅承担着析产人和见证人的职责。本文就建立在对大莫村十几个“中人”的访谈基础上,以其中叙述最为完整、信息量最大、也最具典型性的一个“中人”为个案,试图审视这一角色在分家中的功能。
一、一个“肚子里有牙”的“中人”
刘名好,男,1924年生人,是大莫村建国后的第一任村长。他的干部身份和一贯公正、果断的处事风格,使他理所当然地成为大莫村的“权威人物”。从家庭纠纷到红白喜事,用他的话说:“什么事能少得了我!”这位几乎熟悉村中每个家庭大事小情的“权威”常常被请去作为分家的“中人”,刘名好非常自豪于自己主持分家的能力:“谁家分家分不开了,你找我就好使。”
2006年9月,笔者在大莫村进行田野调查时,曾对他进行了深度访谈。老人虽然年过八旬,仍思维敏捷并且十分健谈,他的讲述充满了生动活泼的地方性话语,不仅清晰地再现了大莫村半个多世纪以来较为完整的分家仪式,而且他以“中人”的视角进行的夹有自己观点的评说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中人”在整个分家仪式中的功能。
以下是他的部分口述:
以前伪满时候,我听人说,有的大家庭,分家得分俩月,老舅爷、老姑爷子,杀猪宰羊地吃俩月,还没分开。因为啥?坏事都坏在媳妇上,她在背后搅蛋!后来老姑爷子、老舅爷子溜溜都走啦,你爱怎分怎分吧。最后啊,找本堡子的老头,像我这样的,找个三个两个,因为本堡子的知道底儿,知道老三挺好,媳妇也挺好,老二狡猾,媳妇混蛋,都骂过婆婆,还挠过。分家这事必须得有好“来人”,如果姑爷子、舅爷子盯对的(明白事理,有力度)也好使,要是都卡乎的(不明事理,能力差),不明白什么,那就得找个“来人”。就像你调查这个事,大莫屯好几千口人,你怎么不找别人,单找我呢,我就明白这事,谁家分家分不开了,你找我就好使。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