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科问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科问题

[李牧]民俗学新的可能性
——分类意义下的民俗学和直观的可能
  作者:李牧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7 | 点击数:13321
 
那么,这种直观如何是可能的呢?当然,这种直观本身就是一种建构,一种创造。首先,我们必须找到我们直观的对象之所在,如果没有材料,或者说如果我们没有找到民俗学直观的对象,我们的工作就无法开展。因此,在这里,我们仍必须再次确认民俗的空间普遍性和时间无限性——在分类学意义上,正是这种广延性为我们提供了可贵而丰富的材料。在《民俗理论的退化论前提》中,阿兰·邓迪斯不仅否定了那些持退化论的观点而认为民俗最终将走向消亡的悲观论调——这正是我们在上文中所提到的单线进化论的恶果,而且更认为只要有民众的存在便必然会有民俗。他坚定地指出:“我们既不是把黄金时代放在遥远的过去,也不必放在遥远的未来。我们仅仅指出,民俗是普遍的:永远存在着民俗,未来也将可能永远存在民俗。”(阿兰·邓迪斯,2005:73-74)这当然是极其正确的观点,因为他看到了民俗学家将有长久不衰的未来,但是他却将民俗永远存在的原因说成“只要人类互动并且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使用传统的交流形式”,(阿兰·邓迪斯,2005:73-74)那就还是没有说到点子上,或者说是仍然语焉不详,在我看来,民俗永远存在的真正原因在于民众集团的区别永远存在(不然就应该改名为民众集合了),民众集团永远不可能有机会成为同质的——人具有反“异化”的本能——非差异性是“异化”的显著标志,他们永远存在着差别。由此可见,民俗建构的对象是需要分别的两个或者多个民众集团。于是,这种已经隐藏的作为分类的民俗就促使民俗学家开始履行着一个分析家的职责,来进行辛勤的寻找和考察。在工作中,民俗学家只可能发现两种东西:“相同的”和“不同的”。相同的东西人们似乎已经发现得太多——但至今似乎仍然让人惊讶并激起人们的热情,从爱德华·泰勒的提倡“万物有灵”的学说到此说的集大成者弗雷泽的《金枝》的写成,这已经让我们对相似性毫无还手之力,更何况是那对于民俗学研究来说至关重要的阿尔奈和斯蒂·汤普森的《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对于相似性,不论是单线进化论还是传播论的观点都已经被学术界所抛弃,多元中心起源成为如今显赫一时的显学。其实,事实并不完全是这样的,作为人类来说,相似性当然是无可怀疑的,{1} 或者说是我们整个认识的前提——人类从来就是相似性远远大于不同,这本不应该大惊小怪地来看待,而差异性才是我们应该为之表示我们的惊讶与恐慌的(虽然我们今天急切地需要差异性的存在),人类正是在广泛的相似性前提之下才会意识到应该用民俗创造差异性来区分你我他,区分自我与他人。也许正是认识到这一点,人类学家才脱离了——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原先极力搜求初民社会存在的相同的制度或者神话、传说、故事等等,而转向研究单个地区的社会制度和仪式以强调地方的特殊性,而民俗学家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仍然在使用这种历史地理的芬兰方法{2}——他们似乎完全无视民俗的伟大的分类功能或者说是反对这项他们研究对象最主要的功能。可以想象,这些相似性并非民俗学的真正需要,民俗学需要的是建立各民众集团之间的差异性以表明它们的与众不同,因为这与众不同正是各民众集团之间进行交流的基础。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给民俗学戴上一顶高帽:正是民俗,在这个横扫千军的全球化时代的潮流之下,为我们争取了个人与团体生存的空间,而这个空间,是民族国家与社会所难以再提供给我们的庇护之所。{3}我想,这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民俗学来回答阿兰·图海纳在《我们能否共同生存》之中提出并试图加以解决的问题:在全球化语境之下的今天,我们能否共同生存?图海纳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一种平等基础之上的差异性来和谐相处但又不丧失我们个体的独立性特征,他认为只有确立个体的主体性才能达到这一目标。那么,我们民俗学可以做出这样的解释:个体的独立性只能通过民俗来实现,我们可以没有强大的政治权力和巨大的财富,但是我们可以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想象世界的方式——民俗,我们可以通过这个民俗来分别我们与他人——这应该就是民俗最终要实现的功能——分类的具体表现和意义。
已经明确了民俗学的现实目标,我们就应该来真正触及我们所要论述的对象:既然民俗是被想象出来的,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想象呢?在这种想象之下,民俗学家究竟应该如何作为呢?我想,想象民俗学是一条可能的道路。
想象民俗学不仅仅意味着民俗是想象的,以及民俗是通过想象的方式建构的,还在于民俗仅仅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这便是承接了前文在内的面向上的短暂讨论。在内的面向上,我关注的是“俗”的层面,在今天,民俗学家主要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民俗体裁来论述的。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对于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好处的。如前所述,民俗包括歌谣、故事、迷信、方言、神话、游戏、谚语和谜语,以及民间的仪式、剪纸、音乐等等,这些内容都是停留在人类的想象的层面上的,它们可以说是我们意识的产物。很大程度上,民俗研究可以被认为是在进行心理研究,这也许也是阿兰·邓迪斯主要采用精神分析学说进行研究的原因吧!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刘锡诚]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文化精神
下一条: ·[蔡可]数字时代的学术“交往”
   相关链接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马丽莎]东乡族口头歌谣的演说场域分类研究
·[高睿涵 刘婷]“文化空间”再分类·[甘德志]张果老“蝙蝠原形”考
·[王涛]《地名文化遗产鉴定》修订刍议·[林思远]石雕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路径的分类研究
·[梁佳豪]《民俗》周刊客家民间故事与传说概述与研究·[白宪波]“魂瓶”分类再研究
·[周争艳]民间文学遭遇形式论——普罗普的故事分类方案·[唐植君]日本蛇郎故事从神话到民间的传承与演变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段淑洁]云南少数民族孤儿娶妻故事的类型研究
·[陈冠豪]中国当代鬼传说之核心母题及分类方法·[覃延佳]仪式传统之赓续与整合:广西上林县壮族师公丧葬法事分析
·[宋丹丹]日本石头传说中的妖怪·[高志明]存在形态:一个认识神话的维度
·[白宪波]非遗项目分类保护若干问题探讨·[段晓卿]非遗分类及非遗阶元系统建构研究
·[墨磊宁]“民族识别”的分类学术与公共知识建构· [鞠熙]法国故事类型索引编制史与口头文学研究思潮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