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综述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综述

[揭英丽]客家山歌研究综述
  作者:揭英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13 | 点击数:20811
 
 
五、民间歌手研究
 
这主要是对山歌大师的研究,有程志远、毛健在2000年编著的《山歌汤创作演唱艺术》,这是对山歌大师汤明哲的演唱艺术的集中探讨;另外,梅州客家山歌专家胡希张为梅州市四位山歌大师立传,详细描绘了山歌大师周天和、余耀南、陈贤英和汤明哲的成长经历与歌唱生涯,同时,我们可以从中了解20世纪客家山歌的发展状况。胡希张在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下,将视角投向民间音乐家,其眼界非常广阔。传承人研究没有受到应有重视,这与文本研究仍占主流的研究现状有关。
特别提出徐霄鹰和刘晓春在研究方法上的突破。以往的研究者基本上是在文本和文献基础上对客家山歌进行研究,而徐霄鹰从文化主位和文化客位的双重角度,用深度描述方法,根据自己在山歌乡C镇的田野调查,翔实记录、归纳了歌手和听众对客家山歌的功能、风格和评论的理解,力图反映客家山歌的地方性知识。她以C镇的歌手和听众的记忆为基础,重组山歌从解放前至今的变化和衰落的过程,并阐释其中的原因。徐霄鹰的博士论文《唱歌与敬神:客家妇女生活的两个领域》,描述了客家妇女在山歌领域中的身份、组织、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她们的观念和行为解释,得出客家妇女的角度和地位同时被她们自己、传统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定义和选择的结论。她的研究揭示了山歌活动与民众生活世界的关系。另外,刘晓春通过田野考察,发现在今天兴国县的跳觋仪式中保留了大量的传统兴国山歌,觋公师傅汇聚了大量传统的兴国山歌,逐渐成为兴国山歌的代言人,使山歌的表演在今天的兴国乡村社会依然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是真正能够即兴发挥的山歌手少之又少,兴国山歌处于濒危状态,距离传统的山歌形态渐行渐远,这样的研究是在民俗文化整体中对山歌的考察,值得提倡。 
综上所述,从20世纪80年代到现在,客家山歌的研究,从音乐、文学、影响、比较、歌手到传承研究,学术视野比较开阔,成果质量也有较大提升。但从广度看,这些研究成果还远未涵盖客家山歌丰富多彩的方方面面,成果主要是文学上,并且是共时性的研究;从深度看,大多数研究者面对的是记录整理过的客家山歌,而且研究方法基本上是通行于古典文学、作家文学研究中的书面文学范式,从而难以把握作为口头文学的客家山歌。因此,笔者认为,21世纪客家山歌研究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并且在研究方法上应重视以下几方面:
第一,回到田野。客家山歌是活态的口头文学,内容、表演、歌手、听众以及社会文化布景共同搭建起一个特定的“展演”舞台。我们的研究应该走入客家山歌的形成、演述和流传的生活世界,在田野中聆听和领会那些口耳相传、世代传扬的歌谣,才能接近并领悟到客家山歌的口头文学特征。这不是单纯的田野描述,而是回到田野中的文本,依据具体的表演场域(语境)对口头文学的创作、接受和传播进行研究,用与作家书面文学不同的概念框架、审美标准和研究范式来阐释客家山歌。
第二,多视角研究。以往对客家山歌的研究以及提出的保护措施,基本上都是从学者或者政府角度出发,山歌主体严重缺席。客家山歌的主体是歌手和听众,他们对山歌的理解应该在山歌知识体系中享有地位,他们的声音对于客家山歌的发展和传承才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因此,对于客家山歌的各种参与者,特别是歌手(传承人)的调查和研究亟需展开,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全面认识口头文学的传承、传播、变迁,在生活世界里感受真切的民众心理。
第三,共时性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吕微认为民间文学的“传承性”和“变异性”这两个特征接触到了民间文学内在规则的问题,这启发我们应该考察客家山歌如何在传承性和变异性的张力之间展开自己。面对仍顽强生存的客家山歌活动,当代研究既要注重在共时性的条件下,进行田野的现场调查与分析,从表演的角度了解客家山歌的结构模式,还要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总结口头文学的创作表演与传播的规律,将口头文学的历史和文化的外部研究和内部结构研究紧密结合,从文本、文类和传统的实际准确阐释客家山歌。
第四,比较研究。有比较才有鉴别。以往研究对客家山歌与其他民歌的比较研究比较少。客家山歌作为中华民歌的一朵盛开的花,除民歌的一般特征,还具有自身特征,与客家民系的整体文化有着复杂关系,还与当地其他文化相互交融。只有通过与国内外其他民歌比较,甚至是程式化文本在不同场合下的表演之间作比较,运用活态的资料,才能更深入探索客家山歌与其他民歌共同性之外的独特性。
第五,跨学科研究。以往的研究,比较局限于经典文艺学、语言学和音乐学,实际上,在客家山歌这样的口头文学研究中,除了这些学科,史学、哲学、民俗学、人类学、民族学、美学、传播学和口头诗学等学科的理论都可以为我们所用。研究者应注意到相关学科的互相借鉴和综合应用,并充分借鉴吸取国内外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理论和方法论的建构,提高口头文学的学术地位,使它成为富于创新的领域。
当前,中国的口头文学研究正进入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加强客家山歌的研究,充分领略其如何在现代社会里一再被表演、重复和传承,理解其在民众生活世界里展示的意义,这可以为理解口头文学的传承与变迁提供一个鲜活标本,也为有效保护与利用非物质遗产文化展示一个舞台。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4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 尹虎彬]2006年度史诗研究综述
下一条: ·[张红珍]近期中国建筑风水之科学与迷信争议综述
   相关链接
·[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姚小凡]基于高被引视角的近二十年中国民间传说研究综述
·[胡琳遥]《白蛇传》传说研究综述·[袁帅]孟姜女故事研究综述
·[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孙伟伟]神话图像研究综述与发展路径思考
·[史伟丽]近20年中国民间故事研究综述·[包媛媛]电子游戏与神话转换研究综述
·[毛巧晖]2018年民俗学研究动态一览·[钱梦琦]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与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研究综述
·[王维娜]“有情”与“无情”:长汀客家山歌主题研究·[浩·桑布拉登德布]蒙古国民俗学研究综述
·[王京]20世纪80、90年代中国日本民俗(学)研究综述·[郑紫苑]传承与创新:人类学视野下的龙川县客家山歌剧团研究
·[高书琴]《荆楚岁时记》研究综述(2000年-2016年)·[黄泽]20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述评
·[吴效群]民俗的三种属性及民俗学的三个研究方向·[李雄飞 李院芬]客家山歌传说研究
·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第二批)研究方向告·[陈春勤]羌族释比文化研究综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