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回顾了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以来客家山歌在音乐、文学、比较、传承和歌手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今后客家山歌研究的方向,包括回到田野、多视角研究、共时性研究和历时性研究相结合、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
[关键词] 客家山歌;研究综述;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6)04-0091-05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客家方言吟唱的民间歌曲。宋湘、黄遵宪、丘逢甲等清代诗人很早就向世人推介客家山歌;钟敬文在1926年发表研究论文《客音的山歌》;1927年又收集整理了《客音情歌集》;李金发在1929年出版了《岭东恋歌》集;1936年罗香林出版了《粤东之风》讨论了客家歌谣:这些收集研究是客家山歌研究的发轫期。到了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政府组织了大规模的民间歌谣的挖掘、收集和整理等工作,不少人也选编了很多客家山歌集。在这样收集整理的基础上,加上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到世人关注,客家山歌研究进入发展阶段,很有建树。本文拟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家山歌研究做一综述。
一、音乐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开始得较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莫日芬在《浅谈广东客家山歌音乐梅县山歌的音乐特点》和《广东梅县客家山歌研究之二》中就对梅县山歌音乐做出了概括性介绍;随后,苗晶、乔建中的《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划分》将客家民歌作为一个民歌特区,将其分成粤东北、赣南和闽西三个次级色彩区,并分析了客家山歌在旋律和音调上的特点;李勤科的《梅县地区客家山歌初探》较为具体地论述了梅县山歌的源流、调式、音阶,还特别讨论了客家山歌的润腔方式和表演方式;温萍在这个领域耕种多年,发表有《客家山歌概述》、《浅析贵州山歌的多元性》、《谈湘东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和《客家山歌的社会内涵和价值》等,他的专著《客家山歌探胜》将客家山歌的源流、艺术特色、流变和山歌剧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对后来者影响很大,1997年温萍还对广东江沿岸各地客家山歌,从歌词、调式、音阶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王耀华也对客家山歌情有独钟,他的《福建音乐简论》(与刘春曙合著)、《客家山歌音调考源》都对客家山歌有精辟的见解,特别是《客家艺能文化》一书囊括了他对客家山歌的研究,该书从客家山歌的音调出发,运用纵向追踪和横向比较的方法进行了源流和流变研究;周青青在《中国民歌》中列出了客家山歌的常用音列;房小敏则从调式结构的音位、音列和音集三个方面比较了梅县、蕉岭、兴宁、平远、丰顺、大埔七个地方的山歌调式的结构;王宇扬、聂朋胜对大量的兴国山歌乐谱进行分析,用民族音乐形态学的方法将兴国山歌的旋律按照其音乐要素进行分类研究;江水莲根据客家山歌四个乐句的乐段结构关系,把它划分为重复型、并置型和起承转合型。总的看来,目前音乐方面的研究不算多,而客家山歌腔调百种左右,调式、节奏和旋律等方面还有极大的研究空间亟待开拓。
二、文学研究
客家山歌文辞精彩,对客家山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性方面。
第一,概述类。此类研究多是概括各地客家山歌的流源、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和影响。杨湘粤的《粤赣闽客家山歌印象》认为,由于秉承《诗经》“十五国风”的修辞手法,并保留中原生活痕迹,闽粤赣的客家山歌表现出惊人的相似。同时,由于长期与当地不同文化相交融,又产生了各自的地域特色。以下分地方介绍。
广东研究:张志姚《客家山歌概述》和乔建中《南国的牡丹——客家山歌》较早对客家山歌进行了概括介绍;1993年,胡希张与山歌大师余耀南推出了《客家山歌知识大全》,这是至今为止对客家山歌研究最为详尽的一本专著,从流源、功能、种类、体裁、结构、音调、修辞、语言、演唱技巧、韵书到佳作选读,应有尽有;1994年,叶云章和黄火兴发表《客家山歌欣赏》,该书更多地从文学方面对客家山歌进行赏析;李楠分析了韶关山歌的民歌特色和作用,并探讨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刘暹辉则介绍了河源客家山歌的发展历史、艺术表现手法及创新发展{1};陈菊芬在《广东客家山歌特点初探》中总结性地概括出广东客家山歌的社会特点是民俗性和包容性,艺术特点则表现在它的唱腔、创作手法和演唱方式上。
江西研究:对江西客家山歌研究较早的是邱展兰在1982年发表的《红色故乡的山歌——兴国山歌简介》,文章介绍了兴国山歌的概况;王芳、李启福在《兴国山歌简论》中精彩描写了民俗活动中山歌表演的细节,其中突出分析了长歌,作者以自己的经历讲述了这种以歌唱为主、带有浓重的祭祀色彩的歌舞形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