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尹虎彬]史诗观念与史诗研究范式转移
  作者:尹虎彬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11 | 点击数:16450
 

  劳里·航柯等对印度西里人的史诗研究,拓展了人们关于史诗的观念。首先,歌手戈帕拉·奈克(Gopala Naika)连续6天表演了15683行史诗, 这个事件以足够的证据打破了长篇史诗必须借助于书写的技艺这样的神话。其次,西里人的史诗是关于女性的故事,以女神为中心,它的主题是关于和平、社会习俗和仪礼的。第三,史诗的表演模式是多样的。史诗的演述并非由歌手一人完成的独角戏,并非单一渠道的叙事。第四,作为传统的艺术,该史诗已经达到了惊人的成就。洛德曾经研究过演唱文本(sung text)和口述记录文本(dictated text)的联系和区别,他认为,口述记录文本具有特别的优点,它能够在诗歌的长度和质量这两个方面优越于其他类型的文本。但是,劳里·航柯对印度史诗的研究表明,歌手演唱文本更胜一筹,而且,口头演述可以产生长篇的、具有很高质量的史诗。这无疑也打破了普洛普(V. J. Propp)曾经做过的断言,即长篇史诗并非以口传形式出现的断言。但是,问题并不就此而完结。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过程,从歌手的大脑文本就已经开始了,它涉及史诗的创编、口头演述,一直到搜集、整理、归档、誊录、移译和出版,这些正是当下的民俗学的热点问题。

  世界上已知的史诗传统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形态:口传的、半口传的(或曰半书面的、以传统为导向的)和书面的(文人的,其形式并不受传统的约束)。世界上有大量的上述第二种类型的史诗,如芬兰的《卡莱瓦拉》。这一史诗被整理者搜集和整理,它是半口传的,是基于传统的。与上述情形相互对应,民俗学关于文本的概念经历了三个阶段。芬兰的历史-地理方法倾向于文本研究。第二阶段以美国人类学家鲍亚士、萨皮尔和英国的马林诺斯基为代表,将文化对象化为文本。第三阶段,表演被提到中心的位置,这包括口头程式理论,民族志诗学、言语民族志。中国的三大史诗篇幅宏大,但是,长篇史诗之谜却是国际学术界争论的焦点之一。由于希腊为代表的西方史诗成文较早,经过书面的编辑过程,因此,长篇史诗是书写文化的产物,这一观点被许多人接受。普洛普从另外一个侧面提出在口传史诗之中并不存在长篇史诗。由这类问题所引起的学术研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广阔的意义上,史诗的文本化问题可以从歌手的大脑文本开始研究,它还涉及史诗的创编和口头演述,最后是口传史诗的材料归档、书面誊写、移译和出版等一系列问题。[14]

  世界各民族因为文明史的渊源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历史和文化传统,所以表现在语言艺术层面上的史诗,它们在类型上是不可能千篇一律的。就史诗而言,不仅具有文明史的不同,同一个文明中的史诗还有历史时代的不同,同一个时代里也有各个族群之间的史诗传统的不同,同一个族群之内的史诗也还有历史时代和地域特点的不同。若从类型学的意义上来看待世界各个民族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史诗,我们会发现异常丰富的史诗传统和异常丰富的史诗类型,它们在文体、主题、语篇结构、仪式语境和传播方式上有着类型上的可比性或者不可比性。若将荷马史诗与印度史诗相互比较,会出现许多问题,希腊史诗与英雄有关的主题,它们不同于印度史诗中与神有关的主题;而与神相关联的一些主题,又是南斯拉夫史诗所缺少的。荷马史诗关于奥林匹斯山上的诸多神祇的观念已经超越了地方性的神祇膜拜的局限,成为城邦的、泛希腊的神的观念。希腊史诗经过了泛希腊化而趋于一个统一的史诗传统,经过文本化的过程而最终定型。而印度的两大史诗形成时代为公元前400年和公元后400年,成文以后仍然在民间口头传播,而且与地方性的仪式相互关联,与地方性的人们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实际生活紧密相关。[15]中国少数民族的史诗属于口头传统的范畴,把史诗作为口头传统来研究是中国史诗学学科建设的生长点。因此,以下问题将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史诗创作、表演、流布与一个特定史诗传统演化模式研究;比较口头传统视野下的史诗类型学研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尹虎彬空间

上一条: ·[尹虎彬]口头传统视野下的中国史诗研究
下一条: ·[尹虎彬]口头文学研究的十个误区
   相关链接
·[王子麒 鞠高然]具身性范式下的群体认同与流动边界·[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斯琴 杜丹]海外中国民俗文献研究范式的探索与实践·[石满妮 李澈]多面“变婆”与恐怖生产
·[任梦洁]山东快书口头特征与当下表演生态研究·[刘文江]传说研究的三种范式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
·[宣炳善]顾颉刚昆仑研究的民族融合意识与传播研究范式·[肖志鹏]口述史理论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语言范式研究
·[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
·[孙华月]网络语境下民间文学的一种新机遇·[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徐杰]口头诗学的语境范式与文艺观念的理论重构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