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罗敏]《山海经》:一部被不断误读的经典
  作者:罗敏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1 | 点击数:19719
 

      关于《山海经》图的诸多猜测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是鲁迅少年时最爱的“宝书”,它便是《山海经》的绘图本。

      由于《山海经》文字中出现了诸多奇特的名字,加以后世绘者的异想天开,在普通人眼中,它一直是一部摹神写鬼的怪书。飞鱼、人面鸟身神、三头人……是《山海经》最令人着迷又令人困惑的内容,为这部经典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很多人认为其中有怪物,所以觉得《山海经》很有趣。事实上,原书原图应该不是描摹怪物的。”刘宗迪把《山海经》中所谓“怪物”分为两类:一类多为出现于《山经》中的怪物鸟兽,另一类则为《海经》部分的长相怪异的族类。

      《山经》中的怪兽,很多都以人面、鸟首、九尾等样子出现。“其实这只是人们描述这种动物的方式。可能他们之前从未见过这种动物,因而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比喻。后人误解了,便以为是怪兽。”在刘宗迪看来,《海经》则是另一种方式的夸张,“原图作者记录某一场景,试图强调某些因素,因而有夸张、变形,就像现在的漫画。”

      那么,遗落在文字背后的《山海经》古图,究竟蕴藏着怎样的故事?

      从它亡轶的那天起,就开始有人追问《山海经》图的原型,也附会了许多传说。宋时,欧阳修把《山海经》与禹铸九鼎的传说联系起来,成为大禹治水系列神话中的一部分;朱熹则认为《山海经》源于屈原《天问》,与《天问》一样是摹写图画之作。

      “对《山海经》文字所据之图的看法,大致有地图、巫术图、壁画图等。”刘宗迪介绍说。东汉明帝时,明帝赐《山海经》等书给负责治水的王景,可见当时人们视《山海经》为地图。既为地图,便有人按图索骥地寻找、对照《山海经》中所谈及的地域,但直至今日,它依然“烟涛微茫信难求”。

      刘宗迪本人的解释,却带着另一种关切与追问。清末学者王国维曾通过《海经》与甲骨文的比较研究,认证《海经》图可追溯至殷商。而刘宗迪相信,在人们刻写记录还十分困难的当时,“所记录的往往是他们最真实的生活、对他们而言最真实实用的常识。”

      他想象远古时期的农人,每天观察太阳出入何处,用来定季节以便农耕的资料。因而,《山海经》中特意强调的七座“日月出入之山”,应该是世代居住在那里的人们观测时序的参照系,是他们赖以观照寥落世界的出发点。因而,诞生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上古的《山海经》图,应当是一部“天文历法”。而那些被夸张的怪人怪物,应当是出现在岁时祭祀典礼上的装扮奇异的人。

      马昌仪则比较倾向于《山海经》是一部“巫术性的地理书”的看法。她提到,考古学上发现了十余种少数民族用以送魂的巫图,“它是为死者指路的,告诉他祖先在何处,去那里会经过哪些河流山川。”《山海经》图的作用与之类似。在中国文化中,“巫”相当于神权时代的知识分子,他们是那个时代最有知识的人,但又受到所处时代知识水平的限制,“所以他们写出的《山海经》,扑朔迷离、亦真亦幻。”

      “目前,无论认为是壁画、地图、巫图,都没有充分证据,都有猜测的成分。”马昌仪认为,正是《山海经》既虚且实的特点,引导着学者们可以不断探索、提出不同解释。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腾讯读书2009年03月10日17:19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陈连山]《山海经》的前世今生
下一条: ·明清时期的民歌、小曲与说唱
   相关链接
·[黄景春]战国时期墨、儒二家对鲁般神话的改造·[祝赫]大文学史观下百鸟衣故事的诗学解读
·[张子健]商汤“桑林祷雨”的神话思想与叙事分析·[张玲]起源·空间·构身:隐喻视阈下中国多民族同源神话中的民族共同体思想
·[张多]从“根文本”到“国家文本”: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的国家纂集实践·[张成福]遗产旅游论证对神话资源的挪用与神话主义的动态生成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于敏]秩序建构与性别凝视:哈尼族“遮天大树”神话探赜
·[吴新锋 周媛]部落化传承中的叙事艺术·[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
·[王之心]浅析神话“共工怒触不周山”的流变过程及成因·[孙艳艳]中原民间经歌:中原神话调查的“二次田野”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孟琳峰]消费“山海经”:当代“山海经热”中的大众读本与文化想象
·[吕树明]蚩尤神话的跨文体演绎与重构实践·[卢秋彤]当代神话与“神圣性”研究该走向何方
·[刘悦康馨]数字媒介时代神话传统的审美实践·[刘雪瑽]“知识束”与“概念集”:以《山海经》为例论古代日本的异文化接受机制
·[刘吉平 王小辉]陕甘川毗邻区域民间神话与羌族历史变迁·[刘蓓]精神人文主义视野下旅游景区中的神话主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