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庄清华]闽中南农村观剧情况初探
  作者:庄清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8 | 点击数:10627
 
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喜欢的仍然是一些传统戏,乐于接受的和心理期待的一样是劝善惩恶的理念。爱国的民族英雄,忠信的义士,忠于朝廷、为民请命、替民平冤的好官清官,以及历尽磨难终成正果、善果的男男女女等,都仍旧受到人们的欢迎和喜爱。形式上的色彩绚丽,气氛上的热闹喜庆,人物的善恶分明,结局的大团圆和因果报应,也仍然是人们的审美需要。有些人不了解情况,总觉得它表现形式过于程式化,人物性格过于简单化,思想内容不但浅显俗套,而且还带有封建性等,认为戏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得大幅度改革。殊不知,存在就有它合理的一面,盲目地批判传统、解构传统只能将戏曲送上绝路。有些戏不合适地增加了电声乐器、旋转灯光,不伦不类,不但没给人带来美感,反倒破坏了原有的韵味和古典美,令人大倒胃口。而情节内容的随意增添窜改,非但不能更加曲折感人,反而破坏了原先的纯情与唯美。实际上,乡民们对戏曲的喜爱是有着非常朴素的审美心理的。
首先,是对实用的追求。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种现实,即对于农民来说,看戏所带来的认识、教育功能是第一重要的,娱乐功能次之,而审美功能是依托于前面的两种功能而在无意识中发生作用的。尽管他们实际上觉得戏好看(不但被感动了,而且在感动中获得了审美愉悦),但他们或许意识不到,或许不好意思承认,只说戏好在于它很有教育意义,特别是那些中年男子,他们渐渐告别了年轻人的张扬,并日趋保守。倒是女人们说出了真话,她们坦言自己喜欢看那些悲悲喜喜让自己一会儿哭一会笑的戏,也敢说自己喜欢戏里的唱调和服装。这种不切实际在男人看来是很傻的,好在中国人习惯了“女子无才便是德”,对女人的“智慧”不太苛求。但男人是不能这样没“理性”的,一场戏下来,他们要是没从中看出点教育意义,就会埋怨戏不好。这种朴实的审美要求实际上是淳朴农民的实用观在艺术娱乐领域里的体现。
农村的生产生活和不能忽视的社会历史原因使传统农民养成了只关注与生存需要密切相关的物质利益的思维模式,并用这样的观念观照其他事物。他们不喜欢中看不中用的东西,也不关心科学、文化和政治。(李秋洪,1992:14)让他们参加选举,他们更愿意去给稻田灌水。近些年,这种思想虽然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老一辈农民那里仍然是根深蒂固的。对戏曲这一重要的艺术娱乐活动也就自然要用这种“实在”来要求了。劝善惩恶、教人为人处世之道,这是最大的实用。毕竟,农民除了每日劳作,说说为人、讲讲道德就是他们主要的精神生活了。
与实用紧密相连的是勤俭。这种勤俭使乡民们鄙视只重娱乐的行为,认为这是公子少爷作风,不是百姓应有的。他们可以心甘情愿而且十分虔诚地花钱为菩萨请戏,但一般不愿做掏钱买票进戏院看戏的事,除非是老人。毕竟拜菩萨还可为自己求来平安和事事顺利,而进戏院看戏在他们看来简直是浪费。在调查中,有位奶奶说,去看公演的戏而不在家看电视里的戏是为了省电,这也许只是一句戏语,但也多少反映了乡民的节俭。袁亚愚先生在他的《乡村社会学》中引用了台湾乡村社会学家杨懋春先生的话说,“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只要其经济是一种匮乏的,其重要社会道德或社会价值必定是勤俭”,而“注重勤俭的社会,尤其是农业社会,必尽可能将资产、时间与劳力(包括体力与思想力)应用到经济生产上……一般人除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外,任何别的消费都视为不必要,或甚至视为浪费。由此所派生出来的社会态度是以讲求享受为可耻”。(袁亚愚,1990:196)这便是农民实用审美观的内在原因。
因此,追求实用,是农村戏曲审美的特殊性。不明确这一特殊性,而批判农村戏曲宣扬道德伦理,或对农村戏曲盲目地加以艺术提升,甚至用外来的艺术审美标准来改造古典戏曲,乡民们是不会认可的。
其次,是对传统的依恋。农村相对闭塞的生活空间,形成了一个更为稳定的社会思维模式。在这里,古老、传统的生活习惯以缓慢的节奏在不断循环发展,人们习惯了传统,也尊重和信赖传统。对于这样的一种现象,李秋洪先生认为,是小农经济导致了中国农民安贫乐道的保守心理和求同不求异的思维。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再生产,使农民基本上是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同样的劳动,生活环境和内容极少变化,“因而很自然地形成一种稳定的、趋同的思维方式和时间循环观点,把现在看成是对过去的重复,未来则是对现在的重复。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变得更加神圣、凛然不可动摇,心理对古老的、祖宗遗留的东西所形成的亲切、依恋和向往情感也愈加强烈。”(李秋洪,1992:22-23)近些年,随着城乡界限的不断被打破,以及大量民工的进城回乡,许多新思想、新生活方式随着信息大潮冲击着广大的农村,部分农民的固有的思维模式也有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对于农村整体来说,这样的变化是缓慢而不甚明显的。大多数的老人仍崇尚传统,就是一些曾经激进的人,随着岁月的推移也渐渐地回归传统。对于他们来说,不是他们不关心新鲜事,而是他们更信赖经过时间洗礼、世代积累的古训。这也是鲁迅笔下的九斤老太要时时慨叹“一代不如一代”的原因。
经历了沧桑世事的老人,宛如山间的小石子,在水流的冲刷和相互的不断碰撞之后,成为了下游平原处圆溜溜的鹅卵石,不再偏激,不再冲动,他们以无限的宽容包容一切,但心理却固守那些不断被时间证明的古训。他们怀旧,古老的戏曲让他们觉得无比亲切,毕竟,戏曲是传统文化的集合体。大团圆的美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痛快,这种浓郁的人情美,慰藉着孤寂的灵魂。于是,他们结伴来到戏台下,小时候熟悉的音乐和唱调,绚丽的服装,喧闹的锣鼓,以及契合着他们人生理想的故事情节,都让他们备感亲切和温暖。更有许多老人去看戏,是从来不管演什么的,也不管是哪个剧团在演,只要有戏就去看,为看戏而看戏,要的就是那种感觉。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俊光]吴歌私情母题及女性称谓原型探佚
下一条: ·[刘铁梁]作为公共生活的乡村庙会
   相关链接
·[朱凯雯]国际中文教育视域下中国俗文化教学研究·[刘韵鸥]明代戏曲与宝卷中“女转男身”母题的交融与演变
·[刘垚瑶]器乐与戏乐的交融:国家级非遗晋北鼓吹与晋北代表性戏曲的融合、传承与发展·[曹冰青]传统戏曲资源创新性发展路径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曹冰青]乡村振兴视域下江苏传统戏曲活态传承路径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张士闪]节日戏曲表演的乡土生态
·[刘铁梁]文化视域中的节日与戏曲·[关咏阁]城镇化语境下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
·[王生晨]玩儿·会儿·事儿:民间戏曲的展演场域与实践逻辑·[施爱东]大团圆何以成为元结局
·[李琰]“回文锦”在“织锦回文”戏曲中的样态与功能·《中国戏曲志·澳门卷》
·戏曲进景区 经典永流传·[荣新]“戏中有画、画中有戏”:戏出纸扎与戏曲艺术形式的结合与转换
·浙江:时隔11年再育“越剧小百花”·2019中国戏曲文化周闭幕 近19万观众感受“沉浸式”戏曲艺术魅力
·新媒体为戏曲搭好传承舞台·杭州拱墅首届大运河戏曲节:让老传统成为新潮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