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乌丙安]关于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
——在2008年山西绵山寒食清明研讨会上的讲话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4 | 点击数:11039
 

      所以,此时此刻我在论文里提出六条建议。这六条建议希望在座的媒体同志千万记住,像这样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不是由媒体随意乱炒作、乱作秀的,要认真地热情推动,热情传播,严肃对待,不可以轻易采取完全商业化的运作,因为把文化保护的精神丢掉更是一种对遗产的破坏。我们的媒体对这些文化遗产并不深知,应该多学习。我在文化部07年末的一次关于如何过好春节的新闻发布会上曾经提出过建议。大家知道,近几年每到春节前,媒体就整天地炒作,炒什么东西呢?“春节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其实人家过得好的地方照样过的好,就是要问为什么说年味儿淡了?然后就在电话采访我时说:乌教授你能不能说出大家为什么不愿意过春节?为什么愿意过情人节,愿意过圣诞节,就不愿意过春节?其实这种探讨的口气还是有点春节“四旧”不够现代的意味儿。我回答说:现在春节过得比任何时代都好。他们问我为什么?我说因为过去古代的几百年上千年的春节不叫春节,叫过年。现在我们还叫过年,抵制民国以来春节的叫法。过大年,山西不就叫过大年吗?是不是?你要问过年了吗?过年拜年了吗,跪地磕头了吗?这个就是说过去的农民固守在他的土地上,每年从腊八开始,开始祭祀家边的那个土地。但是现在的农民在哪里呢?农民在大城市里,农民的子弟都在大城市里,甚至几代人在大城市里打工。请注意,什么叫春节的热潮?我们发明了一个词叫“春运”。可笑!春运运什么?主要运的是“人”哪!是运的回家过年的人!春运完全是为了商业的需要,火车票要涨价,汽车票要涨价。对这种做法我曾经提过意见,我认为春运的开始就是春节过年的开始,在民众中这是一种文化精神上的大规模涌动,要回家。俗话说得好:“有钱没钱、回家过年”,谁也阻挡不了,一亿七千万人次都在回家过年。年味儿不是淡了,而是很浓很浓。我提醒,这个时候所有的长途客运站、火车站的候车室和空港的候机楼都应该大张旗鼓地张贴出欢庆春节的各种装饰。所有的服务员,甚至民警,不只是维持秩序,而是热情服务欢送他们从城里回农村家过年。火车票、汽车票、飞机票对他们要降价甚至特价优惠,那才叫做过大年。春运的炒作离开了过年的主题,旨在追求高额利润,大赚农民工那点辛苦的血汗钱,使回家过年的农民工,回家骂一路,从家里赶回来回城又骂了一路。我们的春运在过年的节庆里是这样挨骂的,春运的商业理念严重伤害了春节的人文情感。因为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民族有这样的凝聚力要亲人团聚回家过年,要祭拜祖先回家过年;儿子不孝在城里打工没有赚到钱,但是也要回来看看二老双亲,以这样的心情回家过年。所以,我觉得农民自己没有问题,祖祖辈辈都在用各种形式过年,所谓春运,正处在过年的节期,难道不也是过年的一项内容吗?这样的过年盛况应该看做是年味儿更浓!

      还有,前几年北京的一些代表们在不停地维护“不准放鞭炮”的“禁放”政策,我最后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评论《烟花爆竹的文化震撼》,赞扬了开禁限放的新政策。我一直认为什么也代替不了过年鞭炮的文化内涵。有代表们提出来“踩气球”——多文明;“录音鞭炮”——多好,多惬意。他们还说鞭炮杀伤力极大。我说,杀伤力极大的是汽车,要不要禁止汽车运行。他们又说鞭炮污染严重,我说,汽车尾气排放最污染,要不要禁止汽车排气。这些不是理由的理由都想绝了,唯独没有从千千万万老百姓过年过节的文化心理和心愿去想过。因为没有任何东西能替代鞭炮,能把人们一年的晦气崩掉,能把一年的期盼全在烟花爆竹声中宣泄出来。我在欧洲国家过了几次阳历年,那里卖进口烟花爆竹早在3个月以前就大加宣传:要买中国浏阳出产的烟花爆竹,千万不要买东欧进口的。那些年我国的烟花爆竹响彻世界各大首都的上空,唯独我国首都北京上空没有烟花爆竹声。所以,我觉得对于传统年节应该全面给予保护,要投入对全民传统节日的保护,投入对各民族传统节日的保护,甚至是庙会或叫做宗教节日的保护,都需要很大的投入。国际上的的传统节日,申报世界非物质遗产成功的有好多既是纪念节日又是宗教节日。现在,我国这几个传统节日已经做了假日,但是还有那么多善男信女参与的影响巨大的庙会,也都是很珍贵的文化遗产,它凝聚了十几亿中华儿女,每年都有很多海外华人华侨回来祭祀,共同祝愿国泰民安,祈福纳祥,许多仪式都是健康有益的传统文化表现形态。所以,我几次提出不要轻易给民间信仰文化一律都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不要轻易地把传统的精神文化都叫做糟粕,都贬斥为陈谷子烂芝麻。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养育着后代子子孙孙,是最了不起的。农耕文明在大自然面前所表现的谦卑和虔敬是文化的伟大创造,农耕文明不破坏、不得罪大自然,而是极力顺应大自然。农耕文化所留下的丰富遗产很多是积极向上的,有益无害的。节日文化传统中的丰富多彩的庆典、祭典正是其中的瑰宝,必须给予全面认真的保护和弘扬。(根据现场讲话录音,中国民协研究部整理记录稿)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来源:丙安小屋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新火试新茶——清明茶话
下一条: ·[萧放]清明节与亲情之结
   相关链接
·[高荷红]“伊玛堪”:从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到人类代表作·[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朱燕 王锋 王峥 李锦]从“non-physical ”到“ intangible ”:“两分制 ”视角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 ”术语的选择与确立
·[朱奕丰]情知所起:文化认同视角下昆曲教育与活态传承的共生研究·[周全明 王慧婷]非遗视域下滦南评剧的在地化保护与开发
·[赵宇 张晓桐 史慧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探索·[张宇萱]整体视角与过程转向:国内外遗产化研究综述
·[张一帆]短视频语境下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路径·[张思蕊]非遗视角下满族说部的传承与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巧坭]大石窝石作文化村落的整体性保护
·[姚远]基于拉帕波特仪式传播理论下的非遗传承发展路径探索·[杨建国]山西应县龙王信仰及其演变初探
·[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许逸亭]“以事象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非遗商业化不足问题的分析和对策
·[谢行发 沈琪]广东三灶鹤舞非遗传承与发展研究·[谢开来]大众文化中的咏春拳叙事研究
·[温必锋 尹海鹰 沈素惠 黄玉霞 王杰]传承多彩非遗,筑梦美丽花城·[卫才华 方洁]人本中心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再评估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