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吴真]清明节,我们到底该“欲断魂”还是去“看姣姣”?
  作者:吴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06-18 | 点击数:5511
 

 
     自清代以来,清明节的文化意义常常被错误地理解为一个悲情的扫墓节,而在具体的实践中,人们却兴高采烈“借墓游春”,并没有把“悲”的要求落到实处。

      周作人在《山头的花木》中说到: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清明一到,妇女儿童欢天喜地,穿得漂漂亮亮去上坟,无形中构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乡下儿歌有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读者已经习惯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凄清意象,突然从周作人的文章里冒出一批兴会飙举,乘风飘向春天的女姣姣,她们不像去哭坟,倒像去参加游园舞会,看着似乎有些别扭。
      那么,清明时节,我们到底该“欲断魂”呢?还是去“看姣姣”?

      扫墓是一种庄严的仪式,借以表达我们对先人的感谢和敬意。然而,清明时节,天气回暖,到处弥漫着勃勃生机,沐浴着和善的暖人春光,人们似乎更应该顺应天时,认真地享受这大自然的惠予。在春天的节日里做适合于春天的事,这才是清明时节各种户外活动最根本最原始的意义。人若不通此理,无异暴殄天物。白居易说得好,“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清明扫墓,从礼宜悲,从天宜喜。也就是说,想哭就尽情地哭,想看姣姣就尽情地看。

      唐德宗时,清明假期已经多至7日,堪称唐代清明黄金周。节日活动除了扫墓,还有大量的游艺活动,诸如沐浴、踏青、蹴鞠、拔河、斗鸡、画蛋、荡秋千、放风筝等等。大凡人们能够想出来的游艺节目,无一不在清明盛演。正所谓“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的本质就是一个春天的节日。清明的和美欢乐景象从唐代一直沿续到明代。张岱《陶庵梦忆》说,清明这天,四面八方的居民和乡客,乃至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全都走向郊野走马放鹰,斗鸡蹴踘,劈阮弹筝。少年浪子竞逐相扑,孩子们追着风筝,老和尚忙着为人说因果,瞎子艺人立地说书。到了太阳落山的时候,那些平日紧闭闺门的宦门淑秀,这时也不避讳,把车上的幕帘掀开了,山花斜插,纷纷倦归,臻臻簇簇,竞相回城。

      到了清代末世,清明节的繁荣盛状逐渐式微。清末《燕京岁时记》云:“清明即寒食,又曰禁烟节,古人最重之,今人不为节,但儿童戴柳,祭扫坟茔而已。”许多古代的游艺习俗“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1935年清明节,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国民党率各界民众公祭黄陵,发出了中华民族“复兴之大谊”的呼声,遂将清明节确立为“民族扫墓节”。

      于是,文学家们舍弃了那些充满欢乐情调的清明诗词,单单拣出一首忧伤悲愤的“清明时节雨纷纷”反复咀嚼,要的恰恰是那种“欲断魂”的催情效果。杜牧的《清明》就这样被经典化了。

      面对繁花似锦的春天,国人却只能跪在黄帝墓前垂泣祈佑,不由得我们不感叹清明之欢乐、昌盛与否,实乃折射着国道之盛衰。难怪施爱东在《中国节典》中叹道:“弱国无清明”,并且预言,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日渐崛起,春天的欢乐景象也必将重新成为清明文化的主流色彩。

      时间的善恶全由文化赋予,节俗对策象由心生。节日观念与节日风俗的历史变迁,折射着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心理的嬗变。

      (吴真: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章来源:人民网 2008-6-9 17:45:2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聊斋]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语纷纷
下一条: ·清明节认识存在三大误区 专家建议传统节日过法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
·[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李银菊]花宜插鬓红——端午簪榴节俗考
·[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武靖佳 胡燕]从村落节俗到舞台展演:溱潼会船的变迁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李向振]冬至节俗源流及其文化内涵·[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俞玲]变“节”惟新:中华传统节俗的现代性困境与发展路径探析·[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