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寒食与清明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16091
 


      插柳与簪柳

      前面谈到,唐代有寒食终了在清明出火之俗,朝廷要向大臣赐新火。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说:“唐时唯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此后,五代后周时“江淮间,寒食之日家家折柳插门”(宋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卷一六引《五代周书序》)。此俗至宋转盛,宋代的《岁时杂记》说:“今之人,寒食节家家折柳插门上。唯江淮间尤盛,无一家不插者,北人之稍辨者,又加以子推。”此子推即子推燕,《东京梦华录》说:“寒食前一日谓之‘ 炊熟’,用面造枣飞燕,柳条串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南宋时,寒食插柳进一步在南方传播,《武林旧事》卷三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城人家皆插柳满檐。”至明清时代,折柳插门主要是清明的风俗。

      宋以后的折柳、插门之俗,一般认为是唐人将传火的柳条插于门前,以炫燿得火被后人仿效相沿成俗。我想至少可说唐代取火促进了插柳之俗普及。值得注意的是,插柳有古代其他民俗基础。北魏《齐民要术》卷五说正月里,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柳枝有避邪鬼的作用,唐中宗时三月三日上巳有赐侍臣细柳圈,带之以避虿毒瘟疫的事例,也是把柳作为避邪之物。明代地方志讲到插柳于门的作用时,一般都说是避邪,看来柳自古以来被认为是避邪之物而置于门的。不过也有其他说法,《梦粱录》说:“以柳条插于门上,曰明眼。”

      明清时代,不仅插柳于门,而且簪柳于首。簪柳在不同地区风俗有所不同,或男女皆戴,或妇女戴,或儿童戴,以戴柳为柳毛、柳尖、嫩柳、柳叶等。簪柳的用意有些不同说法。一说是为了保持青春,嘉靖湖南《茶陵州志》:“人皆插柳枝,谓之记年华。”崇祯浙江《乌程县志》载民谚:“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嘉录》卷三说:“妇女结杨柳球戴髻畔,云红颜不老。”另一说是防止变狗,《帝京岁时纪胜》载谚语:“清明不戴柳,来生变黄狗。”

(本文选自《岁时节日里的中国》,中华书局,2006年)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
下一条: ·[聊斋]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语纷纷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马荣良]虚构与真实·[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