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常建华]岁时节日里的中国:寒食与清明
  作者:常建华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4-03 | 点击数:16090
 


      从节气到节日的清明

      清明作为节气,在汉代完备的二十四节气中已经出现,它位于冬至后一百零五日的第八个节气。由于是节气,所以有农时方面的活动。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说:“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涂隙穴,具槌、持箔、笼。”唐末五代韩鄂《四时纂要》也记载:“清明之日,修蚕具蚕室,宜蚕。”可见汉以来人们认为清明是预祝蚕室的吉时。直到明清时期,“暖蚕种”、“祀蚕姑”仍是清明的农桑习俗。崇祯浙江《乌程县志》就说:“其日农夫浸谷种,晚则育蚕之家设祭以禳白虎,门前用石灰画弯弓之状,盖却蚕祟也。”嘉靖安徽《石埭县志》则有“妇女制米茧祀蚕姑以祈蚕”之俗。

      不过,清明作为节日广泛进行,并不是因为农时,而是改火观念的结果。前引晋孙楚《祭介子推文》说“三月清明断火寒食”,可知晋时寒食在距冬至一百零五日的清明。由于汉末寒食从冬季移到春天并选择了二十四节气的清明,所以到了南北朝末便将寒食后两天的一百零七日作为清明,一直沿袭到隋唐宋时代。明清时代的清明节既有继承一百零七日传说的地区,也有一百零六日和本来是清明节气的一百零五日的地方。清明错后在寒食终了,从清明节名称上便会给人一种开放的感觉。不仅如此,如中村乔所说,作为再点火日的一百零七天,清明是随着寒食的特别日子的意识开始了,名其日是必要的。决定作为再点火的一百零七日是隋初王劭的建议,复活了古代的改火仪礼。古代改火之意复活,其钻火日相当于寒食终了的出火,不仅表示这一出火,而且具有奉火的重要意义。这里,清明离开寒食,在岁时节日中占有独立的位置。

      唐代清明由朝廷赐新火。谢观《清明日恩赐百官新火赋》说:“国有禁火,应当清明,万室而寒灰寂灭……桐花始发,赐新火于公卿…… 于时宰执俱瞻,高卑毕赐。”新火仍是平明而钻燧献入。钻火是在宫中进行,《辇下岁时记》记载的具体情形:“至清明,尚食(内膳习)内园官小儿(供奉禁苑者)于殿前钻火,先得火者进上,赐绢三匹、金碗一口。”唐诗中咏清明出火的作品很多,表现出寒食终了的喜悦心情。把出火作为改火的奉新火之义已经巩固。

      宋朝宫中也有钻火之仪。宋敏求《春明退朝录》卷中说:唐时惟清明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戚里。宋朝因袭了这一做法。南宋的《梦粱录》卷二也记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每岁禁中命小内侍于阁门用榆木钻火,先进者赐金碗、绢三匹。宣赐臣僚巨烛,正所谓‘钻燧改火’者,即此时也。” 宋朝钻火之仪完全承袭唐代。

      元以后见不到钻火之仪了。


      墓祭

      根据清代著名学者赵翼《陔(ɡāi)余丛考•墓祭》的研究,可知墓祭祖先起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初祭墓只是在宗子出国的时候,庶子因无爵不能到宗庙祭祀,而临时采用的补救办法,是“望墓为坛而时祭”。战国时代,《孟子》讲齐人到国都临淄的东郭以外墓祭区讨酒肉的故事,反映出时人在冢墓间用酒肉致祭是经常的事情,祭墓已成习俗。

      至少从秦汉之际开始,墓祭被称为“上冢”或“上墓”,且在岁时节日进行。《史记•留侯世家》说,张良在夏季的伏日和冬季的腊日墓祭传授他兵书的黄石公。《汉书•萧望之传》也说墓祭萧望之的时间是“岁时”。

      墓祭至迟至唐代与寒食结合。唐高宗在《禁止临丧嫁娶及上墓欢乐诏》中说,当时“或寒食上墓,复为欢乐”(《全唐文》卷十二)。墓祭自古不合礼制,至玄宗开元二十年(732年)正式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受到国家的承认。玄宗增颁《许士庶寒食上墓诏》:“寒食上墓,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士庶有不合庙享,何以用展孝思,宜许上墓拜扫申礼。”(《全唐文》卷三○)唐穆宗时公布《定寒食假诏》,规定“其茔域在京畿者,自今任寒食假内往来,不限日数,若在外州,任准式年限请假”(《全唐文》卷六五)。进一步完善了寒食上墓制度。文中的“准式”,依《唐六典》规定,是五百里五年给一次拜扫假十五天,并除去往来路程所占天数。

      唐代寒食墓祭风俗在唐诗中有所反映。中唐时期,杜甫《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垅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牧儿驱牛下冢头,畏有家人来洒扫。远人无坟水头祭,还引妇姑望乡拜。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但看垅土无新土,此中白骨应无主。”诗中反映出寒食到坟墓“洒扫”已是“家家”的行为,上坟时要使用纸钱,因不用火,据后世风俗可知撒掉或挂起来,还要为陇墓培新土。对于那些远行在外的人来说,要在水边“望乡拜”,即进行望祭。事实上,上述唐诗中描写的风俗一直流传到后世。另外,白居易《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诗中说“冢墓累累人扰扰”,反映出唐代已有清明上墓之俗。而李绰《辇下岁时记》讲长安清明时“都人并在延兴门,看内人出城洒扫,车马喧闹”,说明唐末宫人在清明上墓。在唐代,上墓已是寒食至清明间的活动了。

      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此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五日最盛。反映出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元末费著《岁华纪丽谱》说寒食时节成都官府祭祀孤魂,民间有上冢风俗。看来宋元时期墓祭是寒食节的内容。

      明代地方志保留不少寒食和清明二节的记载。一些地方志只记载寒食而无清明,寒食节的内容是扫墓,有的地方还保留了古代断火的传统,如嘉靖山东《夏津县志》说:“寒食断火祭墓,为秋千戏。”寒食的日期,嘉靖江苏《昆山县志》说“清明前三日为寒食”,崇祯浙江《嘉兴县志》则记载以“清明前二日有疾风甚雨曰寒食节”。

      很多地方志记载寒食和清明两个分立的节日,尤以北方为最。这种情况下,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

      有的方志将寒食清明一起叙述,表示二节相混。如嘉靖河南《真阳县志》:“寒食,清明:墓祭、插柳、看花。”万历浙江《黄岩县志》:“清明,户插柳采蒿为寒食,扫墓而祭。”可知寒食节并于清明,寒食节以扫墓为主的性质也显而易见。

      绝大多数明代方志只记清明一节,反映了寒食节逐渐消亡,并入清明节的现实,二节已融为一体。所以清明节表现出的主要风俗事项之一便是扫墓。全面反映扫墓风俗的地方志有嘉靖安徽《池州府志》:“清明扫墓:季春朔日,士女诣墓所墓扫,祭毕加土于冢,挂楮(chǔ)标其上,馂(jùn)余而返。”

      依据清代地方志的记载,可知扫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人们届时为祖先的坟墓除草添土,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或在坟上插一木棍,上挂纸条,带着祭品,焚烧纸钱,举行祭祀仪式,以寄托对死者的哀思。如果是新葬者,都在社前祭扫,当时流传着“新坟不过社”的谚语。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搜狐读书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刘晓峰]寒食不入日本考
下一条: ·[聊斋]扫墓祭祖 清明时节语纷纷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刘婷]试论清明文化从多元到一体的演绎逻辑·[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马荣良]“改火清明后,优恩赐近臣”·[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马荣良]虚构与真实·[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
·[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
·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
·[马荣良]寒食节的异域渊源·[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