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乌丙安]论中国北方各民族的通婚习俗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1-01 | 点击数:30160
 

  公元1125年金太宗天会三年,辽国亡。女真贵族建国后,主要实行本民族内部的氏族外婚。但是,女真贵族在与汉族及其他民族的通婚方面似乎比契丹族更加开放些。从金太祖以降,至金哀宗,共10代,后妃及昭仪、昭容、修容等诸嬖近百人之多。在皇族一夫多妻制的实行过程中,多有汉族女进宫为后妃,另有契丹族女或渤海族女少数入宫。

  其一、太祖崇妃萧氏,契丹族大姓氏族人。

  其二、海陵庶母李氏(太祖庶长子辽王宗斡次室),汉族。 其三、海陵生母大氏(辽王次室)渤海族人后裔。

  其四、海陵完颜亮元妃大氏,渤海族人。

  其五、海陵完颜亮宸妃萧氏,契丹族人。

  其六、海陵完颜亮丽妃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七、海陵完颜亮柔妃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八、海陵完颜亮昭媛耶律氏,契丹族人。

  其九、世宗完颜雍母贞懿皇后李氏,辽阳人,汉族。不随金俗,寡居不改嫁宗族为续,为比丘尼,法号通慧圆明大师,归辽阳建清安寺,别居尼院,依汉俗。

  其十、世宗元妃张氏,辽阳人,妃母高氏与皇后李氏有亲戚关系。汉族。

  其十一、世宗元妃李氏,南阳郡王李石女,汉族。辽阳人,世宗昭圣皇后李氏女。 其十二、显宗昭圣皇后刘氏,辽阳人汉族,习读汉文孝经。

  其十三、章宗元妃李氏,监户女入宫,宫教才女。汉族。 其十四、章宗承御贾氏,汉族。

  其十五、章宗承御范氏,汉族。

  其十六、宣宗皇后王氏,中都汉族人。

  其十七、宣宗明惠皇后王氏,后姊同上。

  其十八、庞氏真妃,汉族。

  其十九、哀宗宝符李氏,汉族。(7)

  上述19婚例,女真皇室与契丹族女5人,渤海族女2人,汉族女12人通婚,几乎都是正常的族外婚惯习,不附加任何政治联姻的色彩。还可以看到,金代女真与后世满族的“满汉不通婚”之俗有所不同,常在与外族通婚上以与汉族通婚为主。

  以上便是辽、金两朝各民族通婚的有史可考的资料分析,至少可以看出早在10-12世纪的3百年间契丹族、女真族与汉族等诸民族之间的通婚风俗概貌。

  (二)后金、清王朝的民族通婚

  金亡后,元帝国实行了民族等级制,尽管在经济生活与文化交流上各民族有了更加频繁的往来,但在婚姻方面,却基本上保持了本民族内部通婚的氏族外婚制。蒙古皇室除元顺帝纳高丽人奇氏皇后外,尚有太祖女、显宗女、世祖孙之女、顺宗魏王女、显宗子梁王女等五公主先后下嫁高丽王为妃的通婚事例。蒙古贵族把蒙古人列为第一等;色目人,即突厥语族及中亚来中国的人为第二等;第三等为汉人,包括原来金王朝境内的汉族、契丹族、女真族、渤海族、高丽族在内;第四等为南人,即南宋王朝境内各民族,民族间的通婚受到限制。元朝经明帝国的统一,先后4百年的历史,北方各民族的往来,形成了全面的新的组合。建州女真部的崛起给北方民族的通婚又带来了新的契机。

  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今新宾(赫图阿拉)即位称汗,这时期皇室婚娶是在女真族内部进行的。但是,随着满族贵族与蒙古各部贵族政治联盟的发展需要,很快便展开了满蒙之间约1百多年频繁的民族联姻,不仅巩固了满蒙的联盟关系,也巩固了清王朝的政权基础。

  满贵族联姻是以双向往来的方式进行的。最初,大多数是蒙古各部归附后金时献蒙古贝勒女或福晋由满洲皇族纳娶;以后,又发展成满族皇室为了安抚蒙古,以诸公主分别下嫁蒙古贝勒各王公。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说
下一条: ·[尹虎彬]民间叙事的神话范例
   相关链接
·《民族艺术》:2025年第1期目录·[毛巧晖]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到田野研究新范式
·《民族艺术》:2024年第6期目录·[杨德亮 金明艳]民俗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专访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山东大学特聘教授叶涛·《民族艺术》:2024年第5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4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3期目录
·《民族艺术》:2024年第2期目录·《民族艺术》:2024年第1期目录
·[蒙锦贤]文明的套式: 清代“苗图”中耕织图像的生产意义·《民族艺术》:2023年第6期目录
·[邓启耀]相、义、法:民族艺术的认知与研究方法·《民族艺术》:2023年第5期目录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朱现省]社会变迁视角下“做社”习俗的演变与当代价值
·[张湘蓉]怀化市部分县区“双端午节”习俗特征形成的缘由及其意义·[张结伟]试论《猗觉寮杂记》中的民间习俗
·[扎西卓玛]礼物与信仰:一个藏族村庄中的礼物交换习俗研究·[杨丽云 刘玉珍 秦婕]苏元春与抢花炮习俗之间关系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