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乌丙安]比较民俗学的新课题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31 | 点击数:13551
 

  3.中日民间信仰习俗的比较研究

  这是作者在比较民俗学方面最具特色的部分成果。在全书中,中日民间信仰的比较,贯穿成书的全过程。这样,作者便牢牢把握了比较民俗的核心,从显形民俗的衣、食、住、行、与婚丧仪礼、向隐形民俗的深层信仰观念开掘,寻求不同民族之间共同、相通的观念、意识和行为模式。

  作者在论及服饰之始,便探究了日本服装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的关系;继而又把日本饮食禁忌与中国民间信仰相联系;然后再分析日本居住习俗与中国民间信仰的渊源;日本的交通习俗和宗教信仰的关系等。作者把中日两国的产育习俗、婚俗、丧葬习俗都和宗教信仰、阴阳五行密切结合论析,使人生礼仪的社会性质有了更深刻的信仰文化的铨释。特别关于日本岁时节日习俗的论述,都分别从神道、巫术、除祟、驱邪、逐疫及礼佛、超度鬼魂等方面探究了节日与信仰的深层关系;同时也展示了中日极其相似的种种节日祭祀仪式。例如新年、端午、七夕、中元节(日本盂兰盆祭),都充满了祭祀特点。甚至作者在比较中日游艺竞技活动时,也十分注意娱乐活动过程中娱神、敬神的重要因素。

  4.中日游艺竞技习俗的比较研究

  作者选取了博戏、棋艺,放风筝、斗鸡、斗草,踢球、打马球、荡秋千、角力,乐舞戏曲和杂技,几乎把中日共同的大部分娱乐竞技习俗做了分析、比较,很有新意。

  其中,中日独有的围棋和角力(中国的摔跤,日本的相扑)、掌法(柔道),乐舞和戏曲,是中日游艺竞技民俗交流的历史产物,它们在长期发展中,有的从始至终同源一流,象围棋技艺的发展那样,形成了中日共有的艺俗,至今不衰;有的则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独具民族特色,形成了各自的民俗传承;象大相扑与摔跤,柔道与武术、歌舞伎与京剧等。作者在民间游艺的比较分析中,尤为重视微观比较,例如中国传统戏曲的脸谱和日本歌舞伎“隈取”的造型和色彩研究;中国三弦与日本“三味线”的比较,中国戏曲角色行当与日本歌舞伎角色的对应比较,都是很有价值的。

  本书通过上述四大方面分了若干引人注目的话题进行分析、评述和论证,为读者展开了两幅异曲同工的东方民俗画卷,代表了东方文明的古老民俗文化创造,可供民俗研究者进行更为广泛的探索。《千里同风录》一书为中日民俗比较研究开拓了一条新路。

  近几年来,民俗文化热潮在我国已经掀起,比较民俗学也已经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但是,以往的比较研究多停留在民间文艺的神话、传说、故事的比较上,过于偏狭,这没有真正触及到民俗文化的多侧面比较或全方位比较。《千里同风录》的作者,以他熟悉中日两国民俗及对日本风俗进行过实地考察的优势,撰写了这部中日民俗比较研究的专著,以它丰富多彩的内容和精到的见解,填补了比较民俗学上的一大空白,并起到了开创先河的作用。

  比较民俗学的科学功能,主要要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角度充分显示出来。近年来,某些论述常常把毫不相干的某两国民俗现象生拉硬扯到一起进行比较,用乱猜谜底的非科学手段做所谓的结论,这是一种学术歪风。《千里同风录》一书充分发挥了比较研究的科学功能,始终把握住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主线,做出了论证,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这是本书具有的最大的特点,也是本书学术价值与科学意义的所在。作者这种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肃的科学态度,很值得提倡和学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

上一条: ·[万建中]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下一条: ·[吕微]从翻译看学术研究中的主体间关系
   相关链接
·[陈岗龙]城隍、格斯尔与落水鬼·[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玉冰]荷兰汉学家高延的中国节俗考察与书写
·[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
·[石力]都市怪谈中的神话:关于神话的第N种猜想·[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刘海平]湘西苗族古歌的文本比较研究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