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李建宗]仪式与功能: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陇中社火
  作者:李建宗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8 | 点击数:16729
 
 
三、陇中社火的功能
“仪式对于仪式行为者来说,是因为有‘意义’才行为,仪式行为者正是通过行动、姿势、舞蹈、吟唱等表演活动和物件、场景等实物安排构拟出一个有意义的仪式情景,并从这样的情景中重温和体验这些意义带给他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需求”。[8]仪式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活动,在其狂欢化的背后,总是体现着一些功能,这些功能又在影响人们的种种行为。在展演的场面中,人们获得情感释放的同时,还实现了一系列的社会功能。甘肃陇中社火蕴涵着丰富的民俗意味和浓烈的文化色彩,隐匿在其中的是人们的日常生活状态和精神风貌。
(一)祭祀功能
由于社火最初起源于对神灵的膜拜和祭祀,祭祀是其主要功能。地处黄河流域的秦陇大地,在一切大型的活动中,祭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仪式。在信仰的历程中走过了神灵信仰和祖先崇拜的陇中地区的人们,娱神和祭祖成了社火的主要功能。
表演村社组织民间信仰的社火,“不仅是文艺,也是祭祀;它不仅让人笑,也让神笑”。[9]在甘肃陇中地区,社火首次演出的场所是作为“民俗圣地”的神庙,神庙周边的社火都来祭祀自己的“方神”。在耍社火期间,当社火队经历一座庙宇都要进去表演。在没有社火的村社,人们通过筹钱聘请其他村社的社火,在本社庙里进行演出。血缘宗族意识在陇中地区显得更为浓烈,如果社火要到某家去,首要的意图是实现祭祀祖先。
(二)祈吉功能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自然本能的恐惧,祈福禳灾成了一种人们挥之不去的情结。陇中地区所有的祭祀仪式几乎都与社区中一年的丰收和平安联系起来,而且在社火灯上也常出现“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等字样。在公众性的民俗仪式中,通过表演来实现一种本能的愿望,这是潜藏在仪式背后的一种人们的集体无意识。
甘肃陇中地区的人们常把组织社火活动与祈求平安紧密联系起来,每年村里有一部分“社火头”往往是因为家人有病,或者觉得一年来事业不顺利,才主动承担社火的组织者。同时人们经常把耍社火与整个村子/社区的平安相联系,通过社火纳吉和驱灾。在农历正月没有锣鼓声的宁静的村庄,会使人们觉得有所缺失。
(三)娱乐功能
春节在农村是一年中最为重要的节日,节日狂欢的本能欲望和农闲时节的消遣需求,催生了一种娱乐性质的仪式活动——社火。尤其是在传统的民间社会,社火和庙会成了当地村民的“精神圣餐”。人们通过社火进行娱神和自娱,表演者在展演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赏识和赞扬,参与者发挥了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甘肃陇中地区,庙宇和麦场往往成为社火演出的场地,参与者和观众挤在一起观看社火演出,他们对社火的每一个环节和具体的内容也都熟悉,陶醉于演出之中,从演出中满足自己的审美需求和情感宣泄。在现代社会,农村社火开始走向衰退,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现代传媒业的发达,逐渐使人们的娱乐中心发生了转移。
(四)团结功能
在一种公众性的仪式活动中,作为仪式活动参与者总是表现出一定主体意识,正因为参与者的这种主体意识,便产生了凝聚功能。在甘肃陇中地区,无论是筹集资金还是组织演出,人们对社火怀有很高的热情。从社火“出马”的那天起,男女老少在原则上人人参与,而且在当地也形成了一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参与社火成了每个村民应尽的义务。在社火会内部有着明确的分工,人们以高度的责任感各尽所能,自始至终地参与进去。当地人认为社火是一个村子/社区的“窗口”,他们经常为自己村社/社区的社火而感到自豪。
在某种意义上,沉浸于集体狂欢中的人们似乎打破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和地位的界限,在社火仪式中呈现了当地民间社会的和谐。在甘肃陇中地区,不同年龄、性别、身份的人挤在一起充当观众,演出者即使是六十岁以上的老人,也经常扮演一些媒婆、“老妖旦”之类的角色,插科打诨,惹得人们哄堂大笑,辈份不同的人也可以扮演兄弟夫妻的角色。“在虚拟结构里,所有过分的行为都是可能发生的,但是(这种方式很奇特)这些粗率的‘交融支持者’却能通过戏谑和嘲弄,将交融渗透到整个社会之中去。”[10]在社火仪式活动中,会改变日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这正好符合美国人类学家特纳的“结构——反结构”模式。由于“反结构”状态的出现,人们在狂欢化的仪式中实现了一种潜在的“平等意识”,使人们和谐交融在社火表演之中。
(五)教育功能
因为在民间社会的集体仪式背后,总是潜藏着所谓的“民间意识”。在民间社会的传统风俗活动中,也就渗透了传统的民间伦理教育。甘肃陇中地区深受秦文化的濡染,民俗活动往往实现了传统儒家思想和民间文化的契合,教育功能也成为陇中社火的一个显著表征。陇中社火中的“小曲”是民间伦理的载体,无论是小曲的唱词,还是“文折子”表演,都反映了民间伦理的主题。有表现孝道观念的,如《刘海打柴》、《王祥卧冰》等;也有反映“忠义”思想的的,《李彦贵卖水》、《岳母刺字》等。陇中社火使村民进行思考,对比善恶,树立楷模,实现了教化功能。
在当代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充溢着大众文化的因子,社火也无不例外,在陇中的一些县城,对社火进行“改编”,社火充当了政策的“喉舌”,另一方面社火也实现了宣传和教育的功能。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王振忠]逝去的城市风情
下一条: ·[王铭铭]威慑艺术:形象、仪式与“法”
   相关链接
·[祖晶晶]昭君故事民间书写的世俗功能指向·[余静林 胡燕]论中国农谚的背景、类型与功能
·[沈福裕]仪式与功能:栗园围香火龙的文化解读·[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那仁毕力格 萨其拉]古代人禁忌习俗多样功能探源·[楼竹君]民间曲艺“杭州小热昏”的当代功能探析
·[林恺雯]徐文长机智人物故事与徐文长传说的转换机制的成因·[李易坪]民俗观念与仪式表达:山东微山W村龙文化研究
·[白玉帅]桃林坪花脸社火的文化传承、艺术特征与功能主义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徐万邦]春节的主要活动及其文化功能·[霍福]春节社火的文化功能
·[陈泳超]论仪式文艺的功能导向·[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张佳伟]不同性质宝卷中的叙事方式及其功能定位
·[孟颖]古代棺饰中章纹的功能寓意探究·[黄亚欣]宣卷艺人班社在仪式活动中的功能阐释
·[张可佳]明清时期河南浚县碧霞元君信仰的载体及其功能·[夏循礼]民俗饮食的营养功能内涵与文化功能外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