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宋兆麟]田野调查的回顾
  作者:宋兆麟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5 | 点击数:11877
 
第二,在调查中会遇到各种文化现象,有的当场就能解决,有的则需要大量反复的调查。如过去知道汉武帝时赵过在关中推广过“二牛三人犁”,具体难知其详。在川滇之间还有一种“二牛三人犁”,我们跟犁把式干了几天活,聊聊天,问题就弄明白了。它实际是一种二牛抬杠犁,一人牵牛、一人扶辕、一人扶犁。其中的扶辕者能调节耕地深浅。我事后还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考古》上。但对当地走婚的源流就不那么容易解决了,必须进行大量的反复调查。
第三,对调查地点的左邻右舍、族群关系也应该有所掌握,这也不是一次调查就能完成的。如有的学者认为摩梭人的走婚是倒退的产物,而且是孤立的现象。对此,我们除做了大量的家庭谱系梳理外,还对泸沽湖周围几个县若干民族进行了专题调查,结果发现,走婚在当地各民族中普遍存在,它并不是一种倒退的婚姻,而是很古老的婚姻形式。
此外,每次调查都会较前一次深入,可以印证、补充前次调查的不足,有时还会有新的发现。记得1981年3月有一天,我们正在四川木里纳西族村内吃晚饭,翻译突然来找我们,说有一户新房落成,正由巫师在举行赶鬼仪式。我们火速赶到现场,只见一位老年妇女,念念有词,带领四五个青年人,或持砍刀,或拿斧子,从室内而室外,作赶鬼状。可惜当时没有闪光灯,没有留下照片。那位老妇是什么身份呢?当时不知其意,后来老乡才告诉我们,她是“拍米”,汉译为女巫。这种女巫在丽江纳西族地区早已消失,但在四川木里俄亚村还存在着,说明当地保留不少纳西族早期的风俗。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对一个民族地区或社区的调查,仅仅进行一次是不够的,必须反复调查,即跟踪调查,才能取得较全面的资料,走近科学认识的彼岸。
 
三、贵在理论升华
 
田野调查必然能搜集大量的资料,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却有两种结果:一是调查之后,草草编写一本调查报告,交给领导或束之高阁了事,这种情况是较多的,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调查就是如此。当时参加调查者有一千多人,其中至少有一千人是这样。另一种是调查之后,趁热打铁,继续搜集资料,进行深入研究,写出杰出的田野报告或学术专著。如上世纪早期从事田野工作的凌纯声、林惠祥、费孝通、林耀华等先生,后来的马耀、刘光汉、宋恩常、李绍明、赵复兴、黄惠昆等都有重要的专著问世,其中有些著作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世之作。
学术实践证明,充分占有资料是研究的基础,田野调查为此提供了可能,这是很重要的一环。然而到此为止是不够的,如果仅仅停留在调查资料堆中转来转去,只能是一个搜集资料的匠人,如同考古界有一种“考古匠”一样。搜集资料不是最终目的。第二步是要在大量掌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将上述资料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来认识,也就是说,要把所得的资料一一破译,做出科学的解释。此时不仅需要历史学、考古学知识,有时还需要美术学、宗教学的帮助,因此要读许多书,进行大量比较研究,才能有一个科学的结论。当然,其成果应该体现在学术著作上,像凌纯声的《松花江下游的赫哲族》,蔡元培先生认为是田野调查的典型范本,随着当今赫哲族传统文化的消失,更感到凌先生巨著的可贵,它无疑是一部能传之后世的伟大著作。
上述事实说明,田野调查不能一次了结,而是要多次进行调查,不断充实调查工作,获得比较完整、系统的资料,我称之为“跟踪调查”。即使如此,到此并没有完结,实际上它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是田野跟踪调查;第二步是进行综合性研究;第三步是完成有关学术著作。这是一个课题研究的全过程,分三步完成,彼此有联系又有差别。如果搞第二个课题,还要分三步走,又是一个回合。如果一个学者经过几个回合的锻炼,必然为学术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自然会有重要的学术成就。
自己学疏识浅,在中年时代又贻误了许多时光,自然比不上大师,其中涉及一代人的问题,有人说现在不是出大师的时代,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只要辛勤努力,我们也可以为学术做一点贡献。大师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自己在调查中不顾艰辛,跟踪调查;调查后不断消化,进行比较研究;在著述上也没有懈怠,除完成了《永宁纳西族母系制》、《共妻制与共夫制》、《中国原始社会史》、《中国生育信仰》、《中国民族文物通论》、《巫觋》等理论性专著外,我本来想模仿凌纯声先生编写一批民族田野调查报告,但是阻力较大。原因是博物馆有一个规矩,凡是在田野调查中搜集来的考古、民族文物都要移交给保管部收藏,这是必要的,有利于文物保管。但是搜集者再进行研究、编著就“难于上青天”。有关保管者也设法不让你进行研究,好像文物是他自己的财产。其实他们也不研究,自己不为也不让人家有为,岁月如流,保管员一个接一个地退休了,还是不能对调查者开方便之门,我们只能放弃编写田野调查报告的计划,留给后人慢慢考证吧。不过,调查笔记还在,当时拍的文物照片和民众生活照片还在,且能为我所用,所以我从本世纪开始完成了一批田野调查随笔,已经出版的有《最后的捕猎者》、《走婚与伙婚》、《寻根之路》、《会说话的巫图》、《鹅亚大村》、《女儿国亲历记》等六种。还有五种正在联系出版,包括《三亚土著》、《盘瓠图说》、《百苗寻踪》、《凉山访古》、《普米春秋》等。此外还有几种正在撰写中。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邵一飞]谈民俗田野作业中的“还乡调查”
下一条: ·[何翠萍]仪式的空间脉络与脉络化
   相关链接
·[郑新胜]关于民俗审美问题研究的思考·[伊建平]闽北民俗的十年探索
·[彭田菲]仪式操演与身体建构:基于鄂西土家族“撒叶儿嗬” 丧葬仪式的田野调查·[梁玉婉]从“二元对立”到“走向田野”:张清水民间观的回顾与思考
·[靳思怡]西方经典民族志中的田野经验·[黄景春]民间文学研究向田野要什么?
·[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张宏赡 栾莺]白俄罗斯伊万·库帕拉节田野调查手记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程鹏]从都市民俗学到现代民俗学:上海都市民俗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李扬主编:《走进田野——民俗文化调查札记》·[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
·[刘春艳]疫情下的田野调查:对民俗学研究方法的再反思·[许琳琳]河北省保定市易县马头村“网红庙宇”的田野调查报告
·[王秋萍 陈胜祥]民间信仰对当前农村殡葬改革的影响·[高健]神话王国的探寻者 ——李子贤神话研究评述
·[侯有德]湘西永顺土家族祭油神习俗研究——基于长光村的田野调查·[王志清]“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深描与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