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顾颉刚与“古史辨”神话学
——纪念《古史辨》出版80周年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9-09 | 点击数:40994
 

  顾颉刚在《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1934年)一文中对古人(特别是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运动,有一句总结性的断语:“战国秦汉之间,造成了两个大偶像:种族的偶像是黄帝,疆域的偶像是禹。”  造伪就是把神话传说说成是历史,把神话中的神人说成是人王——帝王或英雄。他指出,在《大戴礼记》的《五帝德》、《帝系姓》诸篇中记载的黄帝及其属系,就是把不同的神话“历史化”——造伪的结果。“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这是一支;黄帝生玄嚣,玄嚣生蟜极,蟜极生帝喾,这是又一支。靠了这句话,颛顼和帝喾就成了同气联枝的叔侄。二千余年来,大家都以为是黄帝的子孙,原因就在这里。”“他们岂仅把上帝拉做了人王,使神的系统变做了人的系统; 而且把四方小种族的祖先排列起来,使横的系统变成了纵的系统。”  禹的情况也一样,在古代传说中他本是一个“平地成天”的神人,可是到了秦代,由于秦始皇的统一六国,也不得不逼得这个原本神话中的古帝王所拥有的土地,也必须和秦始皇的疆域一样广阔。在《禹贡》这部书里,当时的境域分为九州,硬叫禹担任了分州的责任,于是禹便成了“疆域的偶像”。中国的上古史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化”的思绪中构成纵的和横的系统的。

  法国汉学家马伯乐 在其《〈书经〉中的神话》一书中开宗明义第一句是这样写的:“中国学者解释传说从来只用一种方法,就是‘爱凡麦’(Euhemerus)派的方法。为了要在神话里找出历史的核心,他们排除了奇异的、不像真的分子,而保存了朴素的残渣。神与英雄于此变为圣王与贤相,妖怪于此变为叛逆的侯王或奸臣。这些穿凿附会的工作所得者,依着玄学的学说(尤其是五行说)所定的年代先后排列起来,便组成中国的起源史。”  马伯乐以这样的思想为指导,对《尚书》中的三个神话(羲与和的传说、洪水的传说、重黎绝地天通的传说)进行了辨伪研究,指出这些传说虽有历史之名,实际上却只是传说。《尚书》中充满着这种纯神话的而误认作历史的传说。而历史家的任务,“不必坚执着在传说的外形下查寻从未存在过的历史的底子,而应该在冒牌历史的记叙中寻求出神话的底子,或通俗故事来。”马伯乐对中国古史研究中的“爱凡麦化”(历史化)倾向的批评,可谓一箭中的,与顾颉刚疑古辨伪的一些见解不谋而合。顾颉刚在马伯乐著、冯沅君译《书经中的神话•序》里写道:

  《尚书》中所有的神话并不止马先生所举的几条(这一点马先生自己也知道),如《尧典》“胤子朱启明”一语,就包含着一个神话。考《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海南昆仑之墟……帝之下都,……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昆仑南渊深三百仞,开明兽身大类虎而九首皆人面,东响立昆仑上。”

  它说昆仑山上有一种神兽,叫做开明,守着昆仑山的九门。开明兽是一种身体大到像老虎,长着九个脑袋和人的面孔的怪物。案“开”“启”古音同,“启明”实在就是“开明”的变文。“朱”呢?《尧典》下文又云:“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

  可见“朱”也是同“虎、熊、罴”差不多的一种大兽之名。《尧典》的作者把“朱”与“开明”连在一起,把“朱”说成了人,把“开明”作为“朱”的表德,这是不是一种“爱凡麦”式的历史解释法的例证?

  《尧典》又云:“舜……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文章来源:刘锡诚民间文化论集

上一条: ·[刘锡诚]茅盾与中国神话学(下)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朱自清
   相关链接
·[李小玲]从“历史演进法”看胡适小说考证中的民俗学学术偏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