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万建中]民俗志写作的缺陷与应有的追求
  作者:万建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2-22 | 点击数:5613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民俗学研究的不足,主要不是在理论和方法上,而是表现在民俗志的写作上。目前的所谓民俗志本身不能提供一种拥有学科意识的范式。我国当下缺乏个性( 地域性) 的民俗话语统治了民俗志,使得民俗志难以真正进入“写作”的境界。当下民俗学界的民俗志不是“写作”出来的,而是复制成的。民俗志的理想模式:1、深度描写;2、把“人”纳入审视的视野当中;3、发现故事,偶然事件往往能够暴露出潜在关系。

[关键词]民俗志;地域性;模式
 

本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7年第1期
 

作者授权本网发布
 

阅读全文请下载PDF文件↓


下载相关附件>>>>

  文章来源:民俗学论坛·北京师范大学版块

上一条: ·[高丙中]中国社会科学需要培育扎实的民族志基本功
下一条: ·[乌丙安]比较民俗学的新课题
   相关链接
·施爱东:学术工匠的个体民俗志·[朱佳艺]地方传说的“合并—分流”模式
·[薛慧]论中国节日文化与戏曲演剧间的互动模式·[肖永晖]山花烂漫新时代、凝心聚力话民艺
·[吴言]劳作模式与村落共同体的关系·[任正]传说的地域性表达与共同体意识建构
·[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孔军]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空间规划的要求、模式与建设原则
·[楚惬 张子程]“云中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及其保护模式研究·[杨利慧]“将社区的声音带到最前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区参与的多重实践模式
·[王霄冰 陈科锦]民俗志的历史发展与文体特征·[黄涛]语境理论视野下民俗志书写范式的适度革新
·[陈泳超]明清教派宝卷中神道叙事的情节模式与功能导向·[赵李娜]从“国家-民众”到“家庭-自我”:中国家庭民俗学的演进轨辙
·[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郭永平 贾璐璐]全球在地化与地方全球化:互联网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王琴]个性、灵感和体验:中国民族博物馆“家庭模式”的个人叙事研究·李向振:《活法儿:京北城郊村的生计策略与日常生活》
·[周雨童]诗意空间·地域色彩·传承发展·[姚慧]走出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