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邵一飞]谈民俗田野作业中的“还乡调查”
  作者:邵一飞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21 | 点击数:15575
 

 

(五)维持研究活力
研究活力与心理动机和能量有关。“还乡调查”首先是对家乡和家乡人的一种理性认知,是精神的还乡,也是心理的还乡,蕴含着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心理动机。可以认为,“还乡调查”实际是对特定的具备亲缘和地缘关系区域和群体的一种深层心理认知方式,也是一种心理能量储备和释放的形式。这种心理能量的储备,来源于关于家乡和家乡人的群体期望值。这种心理能量的储备、释放与特殊的认知方式,本质就是群体身份的认同与回归,是对自在本体的一种形而上的认识与把握。这对于维持科学研究的后续活力,作用很大。
 
四、“还乡调查”的理论价值及本质意义
 
(一)价值
“还乡调查”在理论上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价值指涉:
1.为田野作业基本类型的研究提供了范式
“还乡调查”从实践的角度为民俗田野作业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并以实证的形式区分或验证了田野作业的基本类型及其效应,具备分类学的意义。可以认为,“还乡调查”是民俗田野作业中客观存在的基本类型,是一种实践方式,也是一种理论认知。
2.为村落社区调查提供了基本内涵
从实践情况看,“还乡调查”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对象主体:一是以家乡为中心的特定区域,主要是村落社区。二是以家乡人为中心的特定群体,主要是家人、亲戚和邻居等。这两个对象主体组成了民俗村落社区调查(田野作业)的基本内涵。因此,从某种角度讲,“还乡调查”的基本内涵其实就是针对特定村落社区的调查。对“还乡调查”的研究,也就是对村落社区调查方式的研究。“还乡调查”实践,也就是村落社区调查的实践。村落社区调查是区域性调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民俗田野作业的立足点所在。这就是“还乡调查”的价值所在。
3.为个性化田野作业提供了方法
从实践形式看,“还乡调查”主要采取个人参与的形式进行,是一种典型的个性化的田野作业方式。这种方式,强调“乡土意识”或“本土意识”,参与感强,许多学者对此持肯定态度。容肇祖说,“尤其是以本地方人任本地方的调查,更为良好不过”。(叶春生编,2004:1803)“还乡调查”以实践证明了这种个性化田野作业的效果,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
(二)本质
“还乡调查”以亲缘和地缘为人际关系基础,以具备亲缘和地缘关系的特定地域和群体为对象,进行一定主题的田野作业活动,并在一定的亲缘和地缘关系所涵盖的范围内作出调查结论。从调查内容看,是对以家乡和本土为中心的特定人文地理区域和群体特征的一种认知性把握,从形式上看,又是对特定亲缘和地缘关系的深度理解与思考。所以,“还乡调查”是对“乡土意识”或“本土意识”的一种实践性观照。
从理论的角度看,“还乡调查”的本质是针对特定区域民俗的一种深度认知和情感把握,是民俗田野作业本土化或乡土化的一种直观表现,也是实现本土化或乡土化的一条有效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讲,“还乡调查”是认识论,也是方法论。
(三)意义
“还乡调查”的理论意义主要在如下三个方面:
1.提供了田野作业的发展方向
从技术操作的角度看,“还乡调查”的作业模式实施了对调查主体、资源、对象和方式的最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消除了语言、人际关系、心理情感和风俗习惯等诸多方面的障碍,为获取最佳效果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证明,田野作业的许多杰作,都是“还乡调查”的直接结果。如,费孝通的《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娄子匡的《绍兴歌谣》、石启贵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和刘万章的《广州儿歌甲集》等。这是民俗田野作业的一种技术发展方向。
2.指明了实现民俗学本土化的捷径
“还乡调查”的方式,极大地提高了调查者的参与感和参与度,实际也就提高了对乡土或本土观念的感性和理性的认知与把握程度,逐步形成了乡土化或本土化的概念与方法,并实现了观念与方法的深度融合。“还乡调查”的形式,可以极大地提高田野作业质量与效率,是民俗学本土化的一条捷径。
3.夯实了建立“一国民俗学”的方法论基础
可以认为,“还乡调查”是区域民俗的一种调查方式。区域民俗学是建立“一国民俗学”的重要基础之一。“还乡调查”成为民俗田野作业中一种富于乡土或本土化特色的内在方式,成为“一国民俗学”的方法论基础。钟敬文说,“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有区域性的调查搞好了,才能摸清全民族民俗文化的整体面貌”。(钟敬文,1996:25-26)可见,区域民俗学与“一国民俗学”存在线性对应关系,其方法论也是对应互动的关系。“还乡调查”从实践的角度为“一国民俗学”提供了方法论支持。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志清]蒙古贞地区胡尔沁说书艺人生存现状调查
下一条: ·[宋兆麟]田野调查的回顾
   相关链接
·[王霄冰]再语境化与海外藏中国民俗资料的溯源研究·[赖晓君]情书的世界:关于晚明书信集《丰韵情书》的民俗考察
·[朱志平 靳冉]当代语境下民俗艺术价值重构与转化·[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
·[周淼]过程性视角下类民俗的生产·[郑艺星]赛博功德与电子木鱼:试述民俗事象的当代变体
·[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
·[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张爱琳]大英博物馆藏苏州版画的四重价值·[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
·[尹立娜]节日民俗的价值建构主体及方式·[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杨旎梵]中式恐怖游戏:电子技术下民俗的创造性运用·[杨吉然]滇西地区的村庙祭祀
·[徐梓淇]商业民俗中的物质表现与象征演变:以中式招财猫为例·[谢思岚]宋代都市笔记的民间立场及其对民俗时空的建构
·[萧放 叶玮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有感与有效路径探讨·[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