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调查点
“调查点”是指具体发生和实现田野作业的现场。主要包括村落、家庭、劳动场所、仪式举行地点、寺庙祠堂、贸易集市、旅途、计算机网络、旅游点和文博馆等。其中,“村落”是最基础的调查点。刘铁梁说,“走向村落的民俗学调查不仅具有个案资料的一般意义,而且又具有深入体验民俗生活中的人和群体心理的研究价值”。(钟敬文编,1998:284)另外,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活观念的变化,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吸聚了不同的群体,能够反映不同的民俗心理和倾向,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调查点。
(六)乡土意识
“还乡调查”与“乡土意识”有关,是“乡土意识”的意义延伸。“乡土意识”是一个文化和心理学的概念。因此,“还乡调查”也必须具备相应的文化和心理学的内蕴,这有助于对“还乡调查”的本质作出进一步认识与把握。中国社会的“乡土性”,决定了许多中国人的“乡土意识”。这种浓重的“乡土意识”,应该是建立中国特色民俗学的一个重要心理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基础。
(七)心理动因
可以认为,从心理动因的角度讲,民俗学者及其相关人员选择“还乡调查”的方式,主要基于迷恋和规避的两种心理定势,即对于乡土的迷恋和对于障碍的规避。这两种心理定势具体表现为四个方面:1.避难就易;2.恋乡恋亲;3.寻根认祖;4.取方就便。其中,对于乡土的迷恋是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心理学认为,人的“社区归属感”普遍存在,正是这种特殊的“社区归属感”刺激了深层次的心理动机,成为“还乡调查”的内在心理基础。家乡或“乡土”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社区,是长久刺激源。
三、“还乡调查”的实践作用
“还乡调查”在实践方面的具体作用,从民俗田野作业的成本与效应的关系角度看,主要有消除语言障碍、深化情感交流、降低调查成本、提高信息信度和维持研究活力等五个方面。
(一)消除语言障碍
语言障碍是民俗田野作业中最大的障碍,直接影响调查质量。“还乡调查”可以消除语言障碍。中国的方言种类多,方言之间差别极大,如果不通方言,调查工作就会遇到很多困难。费孝通说,“中国各地方言的差别是进行实地调查的实际困难之一。村里的人们除自己的方言外,一般不懂得任何其他方言。作为一个本地人,就不必再花费时间去学习当地方言”。(费孝通,2001:40)这是“还乡调查”的最大优势所在。
(二)深化情感交流
民俗田野作业过程,既是一个学术实践过程,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而且,情感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调查效果。民俗学者应注意与被调查对象建立真诚合作的友好关系,这是开展民俗调查的心理基础所在。“还乡调查”基于特定的血缘和地缘关系,拥有情感和心理沟通的先天优势。在这个前提下,就可以进一步深化情感交流,增强参与意识,为后续调查工作打好基础。这是一种较深层次的人际关系沟通与协调,与调查者本人的心理、性格和教养等方面有关。拉德克利夫·布朗说,“一个民族志者的田野工作的成功,常常有赖于某种性格和气质的本性。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赢得土著居民的信任”。(布朗,2002:69)我们可以从身份认定、习俗信仰和生活爱好等方面去贴近被调查者,建立相应的情感交流基础。
(三)降低调查成本
民俗田野作业“调查成本”的概念,主要应包括时间成本、人力成本、物力成本、财力成本和心理成本。其中,“心理成本”是指调查者所耗费的心理能量和精神损耗,如恐惧、孤单、疲劳、痛苦和迷惘等。心理成本主要影响调查的深度和广度。成本意识直接影响方式方法的选择。笔者做家乡湖南临澧县民间口头歌谣和谜语调查时,主要通过家人回忆的方式进行,一周即得26首,其中1首是流传已久的藏宝谜,省力又省时,低成本高效益。
(四)提高信息信度
信息信度与被调查者的心理和情感认知等因素相关,直接影响调查的总体质量。与信息信度相关的因素主要有三个:1.信任关系;2.性格心理;3.风俗习惯。其中,建立信任关系最重要。“还乡调查”的方式,为建立信任关系提供了先天性的人际关系的良好基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