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挖掘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办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日,2009年3月11日,中央文史研究馆召开 “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到会的有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尧、王蒙、舒乙,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以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何星亮、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高丙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萧放等在京知名专家。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袁行霈馆长说,传统节日文化的研究既有学术意义,也有现实意义。传统节日涉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涉及民族凝聚力的加强,值得深入研究。党中央、国务院对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高度重视。温家宝总理、马凯国务委员也对参事馆员在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提出了明确要求。此次座谈会,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个举措,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开门办馆、服务大众的一个尝试。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陈进玉出席会议并讲话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袁行霈主持会议
与会专家对中央文史研究馆举办这次座谈会给予积极评价。一致认为,中国传统节日对内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的作用,对外是代表中国的符号。研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非常适时、非常必要。并就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内涵、性质、形式等内容进行了深入讨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王蒙先生提议,弘扬传统节日文化要提高节日文化质量,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改善传统节日饮食文化,组织节日慈善活动。国务院参事冯骥才先生认为,中国是节日大国,节日是人民生活中的高潮。但存在的问题是,年轻人缺乏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传统节日在新时代下缺乏新形式和新内容;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主要还是政府行为,缺乏民众和民间组织的自觉参与。他建议,要通过借助媒体宣传引导、推进节日读本进入中小学等形式努力让公众温习传统;要改良传统节日文化,与现代大众心理相契合,不断创新丰富传统节日文化。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舒乙强调要强化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借鉴世界各国优秀的节日文化。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赵书提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从人民实际出发。通过节日文化走进学校,向社区普及,增强其生命力。中国民协节会委员会主任李汉秋认为,传统节日是个抓手,要上升到文化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努力维护中华文化的主体地位,维护中华传统节日的主体地位;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要立足于自身的民族文化,除传统的节日外,还可设立单项的人伦节,如母亲节、七夕情侣节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刘锡诚认为,吃喝玩乐决不是节日文化的驱动力,要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关键是要让广大群众了解传统文化的理念。他希望中央文史研究馆把国学研究与民间的、民俗的、老百姓的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陈进玉在会议结束时指出,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节日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有志于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努力,并愿意同社会各界加强合作,共同深入开展研讨和调研,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
陈进玉主任还就解放思想、深入研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问题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深入研究我国城乡不同群体的节日需求;二是认真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打造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又适合现代人口味的节庆文化;三是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共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四是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促进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解放思想 继承创新
大力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在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座谈会上的发言
国务院参事室主任 陈进玉
(2009年3月11日)
各位馆员、各位参事、各位专家:
今天,中央文史研究馆请大家来,就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问题进行座谈。刚才各位发言很精彩、很有份量,我听了很受启发。各位拨冗赐教,谨向你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中央、国务院对文化建设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宣部、文化部等有关部门已作出相应部署,方方面面都在抓落实。今年1月16日,温家宝总理在中南海同参事馆员座谈时,要求参事馆员在推进国家文化建设中发挥独特优势。2月12日,马凯国务委员在全国政府参事室文史研究馆工作会议的讲话也就此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天的座谈会,是中央文史研究馆响应上述中央决策部署的一个举措,也是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开门办馆、服务大众的一个尝试。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国家在规定国庆、“五一”、“三八”放假外,还将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这四大传统节日法定为公民休假日,使公民的休息权得到更充分的保障。同时,随着休闲时间的增多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城乡居民对过好传统节日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令人遗憾的是,源于农耕文明的中国传统节日在进入工业文明的时代没有大放光彩,反而有点被边缘化,人们普遍感觉是节味“淡”了,同过星期天差不多,一些办节活动(如庙会)的过度商业化也减弱了人们参与的热情,有些青年人以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为时尚。此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淡忘、受冷落的现象,使众多有识之士为之焦虑。
办好传统节日,让13亿人在占其一年生命1/24的同一时间里过得开心、充实、有意义,这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不可比拟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而要办好传统节日,关键是增加传统节日的文化含量,让人们在热闹中、在欢乐中、在休闲消费中享受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所致力建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离开对传统文化的珍视、继承和创新,离开对传统节日文化的挖掘、利用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失去宝贵文化源泉和广阔活动平台。当然,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绝不是复古,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与时俱进。
当前,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既有利于传承中华文明、丰富群众生活,也有利于直接拉动内需、扩大消费和发展文化产业。这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来办。传统节日文化是民俗文化,归根到底要由民间来传承,但离不开专家学者的指导。今天座谈会已提出一批很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我们要将这项调研活动进行下去。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入探讨,我提出四个问题供参考:
一、如何根据现代社会特点,深入研究我国城乡不同群体的节日需求。这是办好传统节日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的推进,人们的工作、居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特别是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家庭、单亲家庭的增多和社会老龄化,交通、通讯和信息网络的发展,都直接地、多方面地影响到城乡不同群体对传统节日的需求。今天,我们弘扬传统节日文化,首先要立足现代社会,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地域的群体,研究他们过节的需求特别是文化需求是什么?例如,过春节,老年人注重家人团聚和享受亲情;已成家立业的中年人则注重休闲放松;青少年则追求节日的狂欢娱乐。我们应从当代人多样化的现实需求出发,研究新时代传统节日的内容和形式。
二、如何认真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打造既富有浓郁民族特色又适合现代人口味的节庆文化。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传统节日,千百年来形成了内涵丰富、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餐饮文化、服饰文化、娱乐文化,并留下了贴对联、放鞭炮、祭祀扫墓、赛龙舟、赏月和吃年夜饭、吃粽子、吃月饼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一定意义说,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精髓是两个字:爱和乐,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乐,节日就会变得枯燥无味;缺少爱,节日就会缺少温馨和人情味。我们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所蕴含的诸多文化元素,并加以整理、提升,使之同现代人的生活爱好、生活节奏相切合。目前,各地举办的节日灯会、游园会、音乐会、露天舞会、文化庙会、情侣篝火晚会等,都应增强其参与性、趣味性和狂欢性,使全体中国人在过节中获得心灵的升华、情感的释放和审美的愉悦。
三、如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共同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民间事要民间办,政府不宜过多行政干预。但经验告诉我们,办好四大节,如果没有政府的主导,单靠一家一户自己搞,难以成气候。这里所说的政府发挥主导作用,主要是指政府利用自己拥有的行政资源,呼吁、支持、协调、协助民间社会把传统节日举办好、传承好。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商家开发文化含量高、琳琅满目的节日文化产品。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大众媒体应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形成民间办节的热烈舆论氛围。文化界、演艺界、博览界和其他方面的名人大家应踊跃参与,吸引公众。城市的社区、农村的村庄,应成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的主体。可参照办奥运会的经验,利用机关、学校、企业、部队节日闲置的公共文化设施,动员组织各种志愿者队伍,为当地民众欢度传统节日提供多种便利和多方面服务。
四、如何开阔视野、博采众长,促进世界各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传统节日文化,是世界各民族在长期劳动生活中所创造的活态文化遗产。当今世界二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它们所包含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今天,我们弘扬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既要立足国情,继承创新;又要放眼世界,博采众长。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和活力,归根到底来自生活、创意和营销。我们要认真研究借鉴港澳台地区和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等国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同时,还要借鉴吸收包括欧美发达国家和非洲国家在举办群体文化和发展节日文化产业的经验和模式。英国的现象就很值得重视。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英国经济遭受重挫,企业裁员倒闭,而该国文化产业却能独领风骚。这表明在经济萧条时期,那些贴近生活、富有创意和注重营销的文化产业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央文史研究馆、国务院参事室有志于为弘扬传统节日文化作出努力。今年下半年中央文史研究馆将举办第二届《国学论坛》,弘扬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一个重要议题,把它同地域文化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相互促进。希望各位馆员、参事和各位专家能拨冗参与论坛活动,并继续给予宝贵的指导。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国务院参事室网站 2009-03-11 23: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