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曾嵘/朱高亭]“孟姜女故事”母题流变的实例分析
  作者:曾嵘/朱高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8 | 点击数:19590
 
 
曾家孟戏
[傍妆台]到池边风吹莲花香,
池溏莲花都开放,
唯有杨柳盖池塘。
深深(个)拜,拜(也)池溏,
阿奴心愿拜池塘,
阿奴心愿拜池塘。
梅香,罗衣挂在杨柳树(哎)
宽罗带(哎),挂看了花枝。
将身跳在水中藏。
 
[绵搭絮]只见楼台春富贵,
掀天歌舞夜风流。
此去阳台无多路,
怎做得金莲作胜游。
(海盐腔艺术馆筹建小组,内部资料)
 
曾家孟戏的唱词像民歌小调,明白流畅,写景简单,心理刻画不多,唱词动作性强,朗朗上口,记忆也很方便。刘家孟戏的文词典雅,长短句结合,讲究韵律,人物心理刻画细腻,形象鲜明,应该是由文人填的词。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说,曾刘两家的唱词分属雅、俗两个系统。文人创作的戏本、曲词和未读过书的下层百姓中传唱的山歌、小调,在文采、意境和审美趣味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精雕细琢,华美流丽;后者顺口可歌,俚俗明白。雅和俗,跟创作者的身份有关,是风格的差异,并不代表价值的高低。而且,看似俗的、“低等”的下里巴人的艺术,往往更具生命力,更讨人喜欢,也往往会受到文人雅士的“垂顾”,得到他们的喜好、提炼和改造,最终被吸收到“雅”文学行列来。乐府歌辞、五七言诗以及长短句、戏曲,莫不是由文人之手经历了从俗到雅的改变过程。据江西省艺术研究所的流沙研究员考证,刘家孟戏的剧本是青阳腔的剧本,兼有弋阳腔和海盐腔的曲牌,也就是说刘家戏中有部分曲牌、唱词的确是经过文人加工的。而曾家剧本在史料记载、唱词和家族传言各个方面都无文人介入的说法和痕迹。
戏曲有了文人的参与,从俗到雅,审美趣味发生了变化。除了审美趣味,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也发生了变化。
从社会功能上看,雅文学是从属于政教、以服务政教为准绳的。两千年前,孔夫子劝人学诗,讲到诗在兴、观、群、怨各个方面的作用,而归结到忠孝节义。教化,始终是中国文学的基本方针。后世文人和作品背离这一主旨的,如六朝“缘情琦靡”,晚明“性灵”著说等,都被视为异端,不能占据文学的主流地位。反过来,非主流的娱宾遣兴的曲子词、戏文,一旦攀升到雅文学的位置,便开始向正统文化思想靠拢,具体和突出的表现就是戏本主题和思想的主流化。拥有忠孝节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封建统治者倡导和推崇的臣民品质的人物,随着文人创作戏曲作品的增加,逐渐占据了戏曲舞台。元末进士高明在《琵琶记》一剧的开场正宗明义地写着:不关风化事,纵好也枉然,塑造了“有贞有烈赵贞女,全忠全孝蔡伯喈”的形象,受到皇帝朱元璋的极大赞赏,说:“五经、四书,布、帛、粟、书也,家家皆有;高明《琵琶记》,如山珍、海味,富贵家不可无。”(郭汉城,张庚,1992:292)明成化间馆阁大老、理学鸿儒邱浚更是刻意编撰了一本“一场戏里五伦全”的《伍伦全备记》,以便“备他时世曲,寓我圣贤言”,“诱人之观听”以“入其善化”。他在第一出“副末开场”中明明白白说道:
 
这三纲五伦,人人皆有,家家都备。只是人在世间,被那物欲牵引,私意遮蔽了,所以为子有不孝的,为臣有不忠的……然经书都是论说道理,不如诗歌吟咏性情,容易感动人心……搬演出来,使世人为子的看了便孝,为臣的看了便忠……虽是一场假托之言,实为万世纲常之理。(郭英德,1998:8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彭牧]双重身份的听众
下一条: ·[万建中]禁忌民俗的式微
   相关链接
·[张丽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的困境与自我调适·[刘智杰]试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解析其风俗思想
·[叶春生]崇敬仪式的演绎与张扬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