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首页民俗学专题跨学科话题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高丙中]日常生活的现代与后现代遭遇:中国民俗学发展的机遇与路向
  作者:高丙中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9-03-17 | 点击数:22230
 
改变现代化运动以来对于民俗的态度在思想上还是要借助后现代的理论方法。在中国学术界,对后现代思想的适用性有两种对立的说法:一说“中国还没有充分的现代性,何以奢谈后现代性?”一说“世界学术在总体上浸入后现代氛围不止20年了,我们的观念停留在过去又如何能够有新思想?”我个人认为,社会发展的现代与后现代并不必对应思想的现代与后现代。对于民俗学界来说,我们无意于成为后现代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人,我们根本就不可能加入那个知识谱系,但是我们要清醒地意识到,我们不得不在后现代的思想方法发挥重要作用的知识氛围{1}里从事学术,并且后现代学术资源对于解放“民”与“俗”具有独到的知识创新的效力。
现代思想的利器是科学和理性,知识界借助专业化垄断性地使用这两把利器,为世界造就了意想不到的成就,也使世界形成了按照距离科学和理性的距离而划定的等级结构。这个后果恰恰是违反民主、人权的价值的。就民俗学所关心的基本问题而言,科学和理性的作用被过分夸大乃至神化,民众的日常生活被过分压制而无冤可申,才有民俗一度成为文化遗留物的遭遇。现在,生活中复兴起来的不仅是传统节日习俗,还有民间宗教、民间歌舞、民间医药、民间工艺,等等。其中那些能够直接与市场和政府的经济建设衔接的部分,比较容易证明是有积极功能的。但是,表现信仰的仪式活动却因为与无神论的国家意识形态和科学相矛盾而不能被国家认为是正确的或正当的,各种手艺的价值也只能依据物质性的功用而非对于人的内在意义被评价。
我们并没有必要把后现代性当做反对科学与理性的武器,但是后现代主义对于科学与理性的置疑最起码让我们有理由重新思考科学、理性与日常生活的关系。后现代的思想观念对科学、理性在社会中实际上以科学主义和理性神话发挥作用的历史事实的批判,对科学的实践主体与民俗的实践主体的关系是先进与落后的关系的现代意识形态的批判,将给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自由运用民俗的正当性提供思想的空间和知识的条件。要拯救生活世界不被意识形态彻底殖民,让普通人有一个自在的日常生活,我们所能够做的是建立知识的防火墙,不让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借助科学与理性作为工具干预他人的日常生活。在具体的论题上,后现代思想对于重新理解民俗及其主体在当下的地位具有支持作用。例如,在后现代时间观对于单线进化历史观的批判中,我们很好理解生活中的民俗的当代性而避免用历史性围困民俗及其主体,我们也容易剥下民俗的“封建”标签。后现代思想诉诸改造既定的知识、权力的等级结构,这无论如何对于处于上下关系的底端、中心与边缘关系的末端的民、民间、民俗都是机会。
在改革开放的政治运动和后现代的思想运动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正在形成一种以现代技术和财富支撑的混合古今中外的文化要素的日常生活,民俗学者也当然应该主动投入对于这个过程的追踪调查研究。这些是日常生活的问题,是民俗的问题,也是这个国家在这个时代的主要问题,因此中国的民俗研究可望在中国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学术。像中国这样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经历了日常生活的创痛,现在有必要也有机会探寻“太平日子”所包含的关于日常生活的古典理想。这是我们自己的社会向民俗界提出的重大知识需求。中国民俗学界受时代和社会所赐的这个发展机会将使它的知识生产处境不同于英美国家的民俗学,因此,这个学科在这个国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中国民俗学在现代参与日常生活批判,顺应现代化的潮流,那是那个时代的知识使命。我知道也完全能够理解,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仍然愿意继续近代以来知识界所开创的未竟之业。这里面永远都有很好的学问。但是今天我们面对的是另一种局面,另一些问题更具有优先性和紧迫性,我们要同时承担起另外的角色。让普通人有一个更多正面意义的日常生活,是中国的经济(小康)、政治(民主)的大政方针的目标,民俗学界也能够从文化上参与其事。我们大家的经历就证明,民俗学正为普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享太平”创造文化和学术的知识条件,这个社会也正在新的时代成全民俗学。现代与后现代,对于一些人来说是前赴后继的关系,对于另一些人来说是并驾齐驱的关系。如果不是处于后现代的思想氛围,民俗的复兴是不可理解的,也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在物质和技术层面,现代化仍然是中国人的未竟之业,国家和知识分子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仍然要有所作为。现代与后现代,同时都是日常生活的处境;现代与后现代的思想,同时纠结着日常生活。因此,不管个人采取什么路径做文章,结果都会是民俗学群体更有能力应对更复杂的社会知识需求。与十五年前的情绪低落相比,我们今天越努力,我们就越乐观。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6年第3期,注释请参见纸媒原刊。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吕微]民间文学-民俗学研究中的“性质世界”、“意义世界”与“生活世界”
下一条: ·[白利鹏]生活世界:非本质主义的总体性如何可能
   相关链接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陈思涵]“工夫”的双重指向:茶事与人情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7-8月受理)
·深切缅怀刘锡诚先生——中国民俗学会唁函·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5-6月受理)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3-4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4年1-2月受理)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11-12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会费缴纳清单 (2023年4月14日至2023年11月30日)
·中国民俗学会新会员名单(2023年9-10月受理)·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选编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